视瞻昏渺

所属科室:眼科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9:32:02 AM

【视瞻昏渺概述】
视瞻昏渺,临床表现为自觉视力渐降,视物昏渺,蒙昧不清,但眼外观端好,不红,不肿,不痛的症状。 本症《审视瑶函》称“瞻视昏渺”

【症状】

(1)肝郁气滞:视力渐降,视物昏朦日增,或目珠隐痛,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有水肿,渗出,出血,兼见胸闷痞满,胁胀嗳气,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弦细数。
(2)湿热上犯:视力下降或自视眼前有黑花飞舞,视物变形。视瞻有色或视大为小,视曲为直,眼沉头重,眼底可见脉络膜、视网膜有黄白色渗出斑,边缘不清,兼见四肢重坠,胸脘满闷,食少纳呆,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3)阴虚火旺:视力渐降,视物昏朦,眼底渗出斑小而多,境界明显或出血点颜色黯红。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尿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症状。
(4)精血亏损:视力渐降,视物昏朦,视物变形,眼内干涩,眼底可无明显异常,或见视乳头渐变苍白,或见水肿、渗出、出血等消退而遗留萎缩病灶,兼见眩晕耳鸣,腰膝痠软,失眠多梦,舌淡少苔,脉细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郁气滞视瞻昏渺与湿热上犯视瞻昏渺:二者均为实证,前者为气滞而致,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气滞血瘀,神光发越受阻而成。常伴有胸闷痞满,胁胀嗳气,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后者乃湿热为患,多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湿热蕴结,浊气上犯,蒙蔽清窍而致。常伴有胸脘满闷,四肢重坠,纳呆食少等症。
(2)精血亏损视瞻昏渺与阴虚火旺视瞻昏渺:二者均为虚证,但有化热与不化热的不同。前者多由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宜,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目失濡养而致。常伴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肢冷汗出等症。阴虚火旺视瞻昏渺多由劳瞻竭视,夜读细书等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灼烁津液而致。常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阴虚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风池5230双穴
悬钟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肝俞5440双穴
章门52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命门5460单穴
光明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上星5030单穴
百会5230单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丝竹空4830双穴
攒竹4830双穴
陷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腕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临床已经证明针灸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时,局部取穴睛明、球后、攒竹、翳明等,功在疏通局部的经络气血。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理,取外丘、阴陵泉、蠡沟、曲池等可清热利湿化浊,适宜浊邪上犯型患者;取行间、太冲、血海等穴,可疏肝理气活血,适宜于气滞血瘀型患者;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等穴,适宜于肝肾不足型患者;选取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等穴可起补益心脾之功。对该病宜早诊断、早治疗,并应积极采用针刺治疗以降低复发率,以便能更好地保存或提高视力。


(一)肝肾不足

  1,临床表现:视力逐渐减退,视物昏蒙不清。或视物变形,或夜盲,视野缩窄,或眼内干涩,眼底可见黄斑出血、变性、渗出水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口苦咽干,或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红或淡,脉弦细数或沉弦。

  2,病因病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无以养,致成目昏视力减退。

  3,治法:滋养肝肾。

  4,方剂:十全明目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熟地l0~15g,枸杞子10~15g。覆盆子10g,楮实子10g,女贞子10g。菟丝子10g,潼蒺藜l0g,决明子10g,车前子10g,桑椹子10g。

  方义:熟地、菟丝子、覆盆子补肾益精,枸杞子、楮实子,女贞子、桑椹子养血补肝,潼蒺藜、决明子明目,车前子渗利。

  加减:肾精虚者加山萸肉、淡苁蓉补肾,肝血亏者加当归、白芍养肝,阴虚目于用生地、玄参养阴。黄斑出血加旱莲草、白茅根止血,渗出水肿者加苡仁、夏枯草渗利清肝。

  5,变通法:可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予、菊花。或用明目地黄汤(《审视瑶函》)加减,药如六味地黄丸加柴胡、五味子、当归。或用补肾磁石丸(《证治准绳》)。药如磁石,菊花、石决明、苁蓉、菟丝子。或用四物五子丸(《医宗金鉴》),即四物汤、五子衍宗丸合方。均补肾益精、养肝和血之剂。

(二)肝气郁结

  1,临床表现:视力逐渐下降,目昏不明,视物不清。眼底见黄斑区血管痉挛,或出血或视昏头水肿等;情志抑郁或急躁,胸闷胁胀,口于苦,头晕。舌红苔簿,脉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肝气不疏,气血不畅,玄府闭阻,久郁化火,上执眼目,目不得养。

  3,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方剂:丹栀遭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15g,茯苓15g,自术10g,丹皮6~10g,山栀10g、甘草6g。

  方义: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和血养肝,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丹皮、山栀清肝泻火。甘草调中。

  加减;目昏不明者加草决明、石决明、夜明砂明目,渗出水肿者加车前子,苡仁渗利,出血者加生蒲黄、白茅根、旱莲草止血。

  5,变通法:若肝火旺者用凉血清肝汤(《眼科证治经验》),药如生地、赤芍、丹皮、莲翘,山栀、黄芩、柴胡、龙胆草等,清热泻火作用强。若气血不足用柴胡参术汤(《审视瑶函》)加减,药用四物汤加党参、白术、柴胡、青皮、香附、甘草,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以疏肝解郁。

(三)气血两虚

  l,临床表现:视力减退,目昏不清。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或黄斑出血。面色无华,头晕乏力,精神萎靡,心悸怔忡。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两虚,无以上荣眼目,目昏不明。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党参l0~15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熟地10g,川芎6g,白芍10g,当归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补肝。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心悸加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

  5,变通法:若黄斑出血者,可用归脾扬(《济生方》)加侧柏叶、茅根等益气养血,引血归经。若兼见肾虚者,则用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加减,药如白术、茯苓、熟地、当归、党各、杜仲、山萸肉、山药等,补肾气、益气血。

(四)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视力减退,眼底可见黄斑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视乳头水肿。头晕耳坞,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扰眼目。

  3,治法:滋补肾阴,清泻相火。

  4,方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知母10g,黄柏10g。丹皮6~10g,生熟地各10g,泽泻10g,茯苓10g,山药15g,山萸肉l0g。

  方义:知母、黄柏清泻相火,丹皮、生地凉血清热,熟地、萸肉、山药补肾滋阴,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加减;黄斑出血加仙鹤草、侧柏叶、白茅撮、旱莲草。

  5,变通法;阴血亏虚者可用滋阴降火汤(《审视瑶函》)。药用生熟地、白芍、川芎、知母、黄柏、黄芩等。以养血泻火为主。

(五)温热蕴结

  1,临床表现;视力下降,目昏不清,眼底见黄斑区水肿混浊,眼前中央常出现一圆形淡灰、黄灰色阴影。体胖,嗜食肥甘。头重而昏,胸闷脘痞,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滑、濡数。

  2,病因病机:脾胃不和,湿热内生,上扰清窍,眼目不明。

  3,治法:清热利湿。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苡仁15g。杏仁l0g,蔻仁6g(打、后下),法半夏10g,厚朴10g,滑石10~15g,茯苓15g,竹叶10g。

  方义:苡仁。茯苓渗湿,滑石、竹叶清利,蔻仁醒脾,杏仁宣通,半夏、厚朴和中降逆。

  加减:兼热者加山栀、连翘清热。

  5,变通法:湿热并重者可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清热利湿。

枸杞肉丝枸杞100克,猪瘦肉300克,青笋(或玉兰片)10克,猪油100克,各种佐料适量。将猪瘦肉洗净,切成6厘米左右的细丝,青笋也同样制作,枸杞子洗净。待油七成热时,下入肉丝、笋丝煸炒,加入料酒、酱油、食盐、味精,放入枸杞,翻炒几下,淋人麻油即可。枸杞可滋补肝肾、润肺明目,猪肉富含蛋白质,两者共食,可使气血旺盛,营养眼内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