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胸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53:55 AM

【胸痛概述】
胸痛,是指胸部(即颈与胸廓下缘之间)疼痛,其性质可呈多种,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本症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体衰有关,其病机分为虚实两方面。主要为寒、虚、痰、瘀等。 胸痛在临床上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痰饮、肺痈、肺痨以及急性热病中的一些病证均可发生胸痛症状。按部位区分,一般认为胸属上焦,心肺二脏居于胸中,故胸痛为上焦心肺疾病的表现之一,因其多见于心脏病证,所以胸痛有时又是心痛的同义词。胸又与胃脘邻近(胸下即上脘),在古代医籍中往往把心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痛,这样胸痛、心痛、胃脘痛三者就混淆不清,其实胸痛可以包括心痛,即心痛是胸痛症状中的一种。胃脘痛与胸痛、心痛不能混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气胸、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症状】

(l)寒凝气滞:胸痛胀闷,疼痛时轻时重,甚至胸痛彻背,掣及左肩、臀部作痛,症状重者可有面色苍白,自汗、畏寒,四肢清冷,或厥逆,舌淡润或胖大而有齿痕,脉沉迟或结代。
(2)心血瘀阻:胸痛剧烈,多为刺痛,固定不移,甚者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冷汗自出,心悸怔忡,慌恐不宁,缓解后体倦神疲,精神委靡,舌青紫晦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或结代。
(3)痰浊阻遏:胸痛,咳嗽痰多,或咳清稀痰涎,或咳痰稠黏,短气或气喘,甚者彻背而痛,不能平卧,舌苔白润或滑,脉滑。
(4)肺部痈脓:胸痛隐隐,咳吐黄痰,或脓血,气味腥臭,口澡渴而不欲饮,或烦满,汗出,乍寒乍热,舌红,脉滑或滑数。
(5)心气虚弱:胸痛隐隐、时轻时重,时作时休,胸闷不舒,心悸,短气,自汗、倦怠,活动后加重,而色白,舌质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6)气阴两虚:胸隐痛,绵绵不休,时轻时重,心悸不宁,多梦失眠,自汗、短气或气喘,活动后尤为明显。自觉发热,舌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寒凝气滞胸痛、心气亏虚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一为瘀血阻络,一为心气不足,一为心阳虚衰所致,前二者为虚证,而后者乃正虚邪实之证。心血瘀阻,可因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或因心阳不足,寒凝气滞,致使血涩不通,故心气亏虚胸痛、寒凝气滞胸痛均可兼见瘀血表现。所以气虚、阳虚、瘀血三者引起的胸痛,临床上往往交错互见。以心气亏虚为主的临床可见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脉细等表现,其胸痛程度不剧,呈隐隐作痛,乃三证中之较轻者。以寒凝气滞为主的胸痛其疼痛程度较剧,且觉胸部满闷,甚者胸痛彻背,由于胸阳不振,阳虚寒凝,气机痹阻所致。临床可见面色白,自汗,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心阳虚弱的表现。严重者阳虚欲脘,胸痛如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即《灵枢•厥论》所谓:“真心病、手足背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以心血瘀阻为主的胸痛其疼痛性质为刺痛,且固定不移,临床可见舌紫黔或有瘀斑、脉迟涩等瘀血表现。
(2)痰浊阻遏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二者均为正虚邪实证,正虚乃心气不足,或胸阳不振,邪实乃痰浊或瘀血遏阻脉络,《素问•痹论》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痰浊为患,除胸痛而外,必兼见咳嗽,气喘,痰多,舌苔白润,脉滑等湿痰内盛的表现,与心血瘀阻胸痛的刺痛,痛处固定,舌紫,脉涩等症易鉴别。
气阴两虚胸痛与心气虚弱胸痛:二者均为虚证。虽共见胸痛、心悸、短气、自汗等气虚症状。但后者仅心气不足,而前者为心气、心阴惧虚,故有口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的表现。
(3)肺部痈脓胸痛:是由于热毒伤肺、肉腐为脓而成肺痛,故除胸痛之外,必见咳吐稠痰热脓血,其味腥臭,及胸中烦热,口燥咽干,舌红,脉滑数等热毒内蕴的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下脘5450单穴
气海546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关元5460单穴
曲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心俞5450双穴
神门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膈俞5450双穴
膻中5450单穴
巨阙54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厥阴俞5450双穴
少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天池5240双穴
间使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饮食宜忌,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适当吃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起居调护,睡眠应充足,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属真心痛,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

(一)气滞血瘀

1.治则:行气活血。

2.处方:膻中、内关、足三里。

3.方义:膻中位于胸前,乃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阳、任脉等五脉之会,能宽胸利气,促经气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俾瘀阻得通,以治标之实;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善运脾健胃,助气血生化之源,可补本之虚;内关既为心包经之络,又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宁心镇痛有殊效。本型症候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三穴合用,可收标本同治,化瘀祛痛之功。

4.治法: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反复运针,内关穴宜用气至法导针感放射至前胸或侧胸,上二穴均用泻法,足三里施以补法。留针至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留针期间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七》:“实则心暴痛,……内关主之”。

《圣济总录·针灸门》:“治胸痹心痛,穴天井、临泣、膻中,或灸百壮”。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心气疾病:心俞、内关、通里、大陵、中冲、膻中、上管、鸠尾。”

《类经图翼·十一卷》:“脾心痛:痛如针刺。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二)胸阳痹阻

1.治则:温阳宣痹。

2.处方:心俞、巨阙、郄门。

3.方义:心俞在背位于阳,内应于心,巨阙在胸位于阴,心之募穴,二穴合用为俞募相配,针补而复灸之,可温通心阳,疏调心气;郄门,心包经之郄穴,善宣胸痹而止心痛。应用此方,能振奋衰微之阳气,消散郁结之阴寒。

4.治法:心俞、郄门均应导出气至针感达前胸,巨阙针法同膻中。心俞、巨阙施补法,并以艾卷温灸针柄,郄门平补平泻(即“总论”之基本手法)。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太仓、神府、郄门、曲泽、大陵主心痛”。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如灸冷心痛,燔针针任脉巨阙穴”。

《神应经·心脾胃门》:“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三)痰热壅肺

1.治则:涤痰泻热。

2.处方:肺俞、丰隆、曲池。

3.方义:丰隆属足阳明而络脾经,此二经均直达胸臆,故可蠲化胸中之痰浊;曲池乃手阳明之合穴,能清解阳明之邪热;肺俞乃肺脏经气转输之枢纽,用以培补肺气,宽胸开结,增强清热祛痰之效。痰热一除,胸痛可解。

4.治法:丰隆、曲池重用凉泻法,肺俞宜平补平泻。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五》:“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玉龙赋》:“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针灸大成·卷九》:“肺壅咳嗽:肺俞、膻中、支沟、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而伤风,表里未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复刺后穴:风门、三里、支沟”。

1.旋覆花汤(董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旋覆花10g (包)郁金10g香附10g 川芎10g檀香6g 丹参15g 三七粉3g (分冲)枳壳10g 全瓜菱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通腑。

【主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胸闷憋气,以手按摩则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象沉涩。

⒉温胆汤(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组成】半夏9g茯苓12g 橘红6g 枳壳6g 甘草5g 竹茹9g 党参15g丹参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气除痰通瘀。

【主治】胸痛,胸闷,气短,伴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症。

3.瓜菱薤白汤(盛国荣,厦门大学)

【组成】瓜萎10g薤白8g 党参20g黄芪20g 丹参30g 莒蒲8g降香8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主治】阵发性前胸疼痛,位于胸骨后部,疼痛偏左侧,放射到肩、上肢或

背部,疼痛多持续3~5分钟或15分钟。

4.新补阳还五汤(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组成】黄芪30g 当归10g 川芎5g赤芍10g 桃仁10g红花5g 水蛭粉3g肉桂粉1g (将水蛭粉、肉桂粉胶囊装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活血。

【主治】胸部隐痛兼刺痛,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手足麻木,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剧。

5.人参汤(田乃庚,河北省中医学院)

【组成】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 甘草10g炮附子6g 山黄肉1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益心脾,助阳敛阴。

【主治】胸闷,隐隐作痛,汗出肢冷,脉沉细。

6.参芪五味子汤(姜春华,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生晒参3~6g黄芪30~50g 五味子9g枣仁9g茯神9g莲须9g生地30~~60g 鹿衔草15g琥珀6g (分2次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阳凉血。

【主治】胸痛,心悸,左胸较重,舌光无津,脉有歇止。

7.心肺汤(周次清,山东中医药大学)

【组成】薄荷6g 桔梗9g 甘草6g 金银花30g 大青叶30g连翘12g 党参15g麦冬12g 五味子6g柏子仁12g 瓜萎15个黄连6g 枳壳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功效】清热宣肺,益气养阴宁心。

【主治】一般先有发热、微寒,周身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继而出现气短乏力,胸痛心悸,舌苔白厚,脉象濡缓。

1.芝麻拌菠菜

【原料】嫩菠菜300g 芝麻25g精盐、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①将芝麻去杂质,淘洗干净,沥千水,放入锅内,用文火炒香,待用。②将菠菜择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熟,捞出,用凉开水过凉,沥水后放入盘内,加入精盐、味精,撒上熟芝庶,淋入芝麻油,食用时拌匀即成。

2拌五丝

【原料】熟海带75g 胡萝卜100g 黄瓜l50g粉丝75g鸡蛋100g植物油少许麻油适量精盐适量醋适量白糖适量

【做法】①将鸡蛋磕入碗中,搅散,置油锅中分数次摊成薄蛋皮,晾凉后切丝。②将海带、胡萝卜、黄瓜分别洗净,切丝。然后把黄瓜丝取出用盐腌—下,待用。③粉丝洗干净,用开水煮软。④将五丝放入盘中,加入麻油、醋、白糖、盐调拌均匀即可。

3.炸素菜

【原料】胡萝卜100g 土豆l00g 青椒100g 鸡蛋50g 花椒盐25g精盐2g味精2g 淀粉适量花生油500g(约耗50g)

【做法】①将胡萝卜、土豆去皮;青椒去蒂、去籽,均切成边长2cm、厚约1cm的三角片,待用。②将鸡蛋磕入碗内,加少许水调匀,再加入淀粉、味精、精盐调成糊,将胡萝卜片、土豆片、青椒片放入碗内挂匀糊。③炒勺上火,放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将挂糊的胡萝卜、土豆片、青椒片分几次放入油勺内炸成微黄色捞出,待油烧至七成热,再将炸过的胡萝卜片、土豆片、青椒片全部下入油勺中复炸,饰至酥脆且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食用时撒上花椒盐即可。

4.双耳铁板鸡

【原料】白木耳15g 黑木耳15g 鸡肉200g 西芹100g 料酒10g 酱油10g精盐3g葱10g姜5g白糖5g素油50g鸡汤400g 淀粉适量味精2g

【做法】①把黑、白木耳发透,去蒂根,撕成瓣状;西芹切成3cm长的段;姜、葱洗净,姜切丝,葱切花;鸡肉洗净切成3cm见方的块,加入料酒、淀粉、酱油、葱、姜、精盐、白糖拌匀,腌渍30分钟。

②把炒勺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鸡块、木耳、西芹,翻炒片刻。再加入鸡汤煲至熟,调入精盐、味精、淀粉;将铁板置于武火上烧热,将炒好的鸡放入铁板,盖上盖,即成。

5.丹参川贝炖鸡块

【原料】川贝母10g 丹参10g 鸡肉200g冬菇20g料酒10g精盐3g葱10g 姜5g高汤适

【做法】①将鸡肉洗净,切成3cm见方的块;冬菇用温水泡发好,洗净,切成两半,丹参润透,切成3cm长的段;姜拍松,葱切段。②把鸡肉块、丹参段、川贝母、冬菇、料酒、精盐、姜、葱段放入炖锅内,再放入高汤,用武火烧沸,撇净浮沫,用文火炖至鸡肉熟烂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