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黄

所属科室:儿科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10:58:40 AM

【小儿发黄概述】
小儿发黄,是指小儿出生以后,全身皮肤、面目及小便均出现黄色的症状。 小儿出生以后2到5天,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有的黄色轻微,有的黄色较重,若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者,属生理性发黄,不作论述。百日以上至半岁,不因病变,又无其他症状,惟肌肤、面目微黄,这是胃热的表现,亦不属本症范围。本症多因湿热、寒湿所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症状】

(l)湿热:面目及皮肤发黄,黄色鲜明呈橘子色,汗与小便俱如桅子水,染物呈黄色,发热口渴而欲饮水,腹部胀满,大便灰白或秘结,精神倦怠,不思乳食,舌苔黄腻,指纹紫滞。
(2)寒湿:面目及皮肤发黄,黄色晦黯无华,或黄色如烟熏而黯,精神疲倦,喜卧嗜睡,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灰白或溏薄,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指纹淡红。

【病因分析与鉴别】

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发黄都与湿邪有关,若母体素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出生以后,感受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致使胆液外泄,溢于肌肤,则发为身黄。此为“阳黄”。若小儿禀赋不足,脾胃阳气虚弱,湿浊不运,内从寒化,或阳黄迁延失治,阳气受损,寒湿内阻,则身亦发黄,此为“阴黄”。两者鉴别要点为:阳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身热,口渴,胸闷腹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等实热症状;阴黄色晦黯,如烟熏,伴有畏寒肢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虚寒症状。
湿热发黄与生理发黄亦有异同之比须加以鉴别。它们的共同点为:①两目发黄;②全身皮肤发黄。不同点为:①湿热发黄无有定时,生理发黄多在初生之后2到5天内;②湿热发黄色深而不能自退,生理发黄色浅而可以自退;③湿热发黄,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指纹紫滞等实热症状,而生理发黄不伴有其他症状。
另外,若小儿出生后不久即见身黄,色如烟熏,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迁延4到5个月不愈,伴有面色无华,不思乳食,腹胀气促,大便灰白等,此为阴黄,与胎禀有关。临床见此,较为难治。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至阳5040双穴
胆俞504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第2天大椎5040单穴
曲池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第3天中脘5050单穴
足三里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艾灸体会】

新生儿黄疽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疽的变化。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疽逐渐加重者,或黄疽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疽,及早治疗。


主穴:至阳、阳陵泉、胆俞.

配穴:湿热者加f|I】池、阴陵泉、大椎;寒湿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全阳穴针用泻法,阳陵泉穴针刺顺着胆经循行的方向斜刺,使针感沿小腿腓侧向下传导,胆俞向脊柱方向斜刺.湿热者选加之配穴针用泻法,寒湿者选加之配穴,针用补法.

方义:全阳穴为治疗黄疽之要穴,可治湿热,调气机,对于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司所致之黄疽有较好疗效,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俞为胆经之背俞穴,肝胆相表里,三穴相配,疏肝理气、祛湿退黄,可用于各类黄疸.曲池、阴陵泉、大椎泻热理气,利湿退黄,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健脾温里,祛湿退黄.


立即观看 8/30/2021 3:29:41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