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

所属科室:神经系统病症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3:50:07 PM

【面肌痉挛概述】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患者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或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的面肌痉挛。极少数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有不明原因者。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一于面部而致。

【症状】

临床表现为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阵挛性收缩,常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逐渐加重,严重者波及整个面肌。发作时,病人半侧面肌强劲地、阵发性抽搐,眼睑紧闭,口角㖞斜,抽搐持续数秒至10余分钟。有间歇期,自己不能控制。安静时减轻,情绪紧张、疲劳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牵正42-4850患侧

合谷45-4840双穴

大椎47-5250单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2天肩井45-5040-50双穴

悬钟45-4840双穴

下关42-4850患侧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3天中脘48-5450-70单穴

足三里45-5250-60双穴

风池42-4840-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4天肝俞45-5240-50双穴

太溪45-4850双穴

关元48-5450-70单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调节情志。使病人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案例】

华X X,男性,34岁
病史及症状:患面肌痉挛一年多,曾用针刺治疗,未效。现症:左眼外角抽动频繁。
艾灸:隔物灸仪灸。处方见上表。
连灸4天后,左眼外角抽动已止,后因感冒使病情反复,先灸风门、阳陵泉,感冒愈,后再按前法灸8天愈。

【神经干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毫米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厘米。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馀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厘米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人阿是穴和合谷。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分钟,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4~6]。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二)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盛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撤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10]。

从刺法(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厘米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三)疗效评价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7]。

【温针加拔罐】

(一)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二)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

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572例,痊愈459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12]。


1.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

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

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木瓜12克,制首乌10克,大枣10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肝风,内动型

颜面抽搐,时感头痛头晕,每遇到不快抽搐加剧,舌暗红,苔薄白偏干,脉弦细有力。治疗宜平肝熄风。

药用天麻12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山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菊花10克,茯神12克,牛膝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20克,干地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风;痰阻络型

颜面抽搐,患侧面肌麻木感,伴有面部浮虚,眩晕咳痰,口干不欲饮,舌体胖大,苔薄白润,脉弦滑。治疗宜祛痰熄风益气。

药用制南星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皂角5克,水煎服,每日1剂。

5.风寒侵袭型

突然颜面抽搐,伴有头痛,鼻塞,恶寒,眼睛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疗宜疏散风寒,佐以解痉。

药用荆芥10克,菊花10克,川芎6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僵蚕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龙眼肉粥

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煮粥热食。功效养心补脾,安神除烦。龙眼肉是良好的养心补脾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蛋白质,与红枣、粳米同煮粥,起协同作用。此膳是我国民间用于养心益智、健脾补血的美味佳餐。适合于面瞩不止、心烦失眠、食少体倦等症患者。

2.天麻炖鸽肉

天麻10g,健康鸽子1只。共炖熟食用,每日1只。功效益气补血,熄风解痉。方中鸽肉补肝肾,益气血,天麻熄风解痉,合用治疗血虚生风引起的面眼

3.苡米陈皮粥

薏苡仁50g,白芷9g,云茯苓20g,陈皮6g.,先煮薏苡仁为粥,后三味水煎去渣人薏米粥中三五沸即成。每日1剂,连服数日。功效健脾化湿,除痰通络。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湿阻遏之面眼、院腹胀满、食少纳呆等症。

4.苡米扁豆粥

薏苡仁50g,炒扁豆15g,山楂IOg,红糖、粳米适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红糖,供早晚餐。功效健脾化湿,活血通络。薏苡仁、扁豆治脾虚有湿,山楂活血化积;红糖补血活络。全方使脾得健运,痰化湿除,面部络脉贯通。适于脾虚湿困,经络受阻之证。


面肌痉挛是什么?

百病调理

46 0

立即观看 5/20/2021 1:33:41 PM
立即观看 5/20/2021 1:33:10 PM
立即观看 3/16/2021 2:04:11 PM
立即观看 5/20/2021 1:35:07 PM
立即观看 5/20/2021 1:30:25 PM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几类

百病调理

21 0

立即观看 5/20/2021 1:32:3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