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血崩

所属科室:产后病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17:26 PM

【产后血崩概述】
产后血崩指胎盘娩出后阴道大最出血,本症多见于产后两小时内。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以发生“产后血晕”(即头晕眼黑,手足厥冷,神识昏迷等),这是产后病的一种危急证候,故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以及软产道损伤造成的产后大出血,均不属本症讨论的范围。现代医学的产后失血性休克、羊水栓塞等与本病相似,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症状】

(1)气虚:胎盘娩出不久,产道骤然下血如崩,无腹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不能言,肢冷汗出,或两目视物模糊,舌质淡,脉虚数或微细,腹诊子宫软而大。
(2)血瘀:胎盘娩出后,阴道出血较多,有血块,小腹阵痛拒按,舌质淡或有瘀点,脉细数或沉涩,小腹按之有硬块。

【病因分析与鉴别】

(l)产后气虚血崩:多缘产妇素体虚弱,或产程过长、产时疲劳过度,致气虚不能摄血而引起。临床特点是:多在胎盘娩出后出血,呈阵发性,由于出血时子宫松弛,有时血液不向外流而积于子宫腔内,此时子宫体积继续增大而变软,如压迫子宫时便有大量血块自阴道排出。舌质淡,脉虚数,腹诊子宫回缩不良,软而大。
(2)产后血瘀血崩:多缘宫腔瘀血滞留,使新血不得归经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阴道出血较多,时下血块,小腹阵痛拒按,甚至心下急满,腹痛甚者可以导致人事不省,脉多细数,小腹有硬块。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关元5460单穴
中极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3天内关4830双穴
神门483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艾灸体会】

产妇分娩过程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使产妇保持安定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刺激。艾灸治疗可促进子宫收缩,配合按摩子宫及宫缩剂的运用效果好。

【体针】

[取穴]

主穴: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

配穴:胸闷欲吐者,加内关;心悸者,加神门;血瘀加中极。

[操作] 

根据虚补、实泻原则操作;虚证者亦可采用灸法治疗。

[方义]

足三里、三阴交补益脾胃,令气血生化有源;气海、关元为元气之根,灸之能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内关降逆止呕,神门安神定悸;中极属任脉位近胞官泻之可活血化瘀。

【气虚型】

[主证] 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血色鲜红,头晕目花,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虚数。

[治法] 补气固冲,摄血止崩。

[代表方] 升举大补汤(《傅青主女科》)去黄连,加地榆炭、乌贼骨。

[常用中药] 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炙甘草、升麻、当归、熟地黄、麦冬、川芎、白芷、黄连、黑芥穗。

[变证] 若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脉微细欲绝者,为气随血脱,宜补气固脱,方用独参汤。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者,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

【血瘀型】

[主证] 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代表方] 化瘀止崩汤(《中医妇科学》)。

[常用中药] 炒蒲黄、五灵脂、益母草、南沙参、当归、川芎、三七粉

【产伤型】

[主证] 新产后,突然阴道大量下血,血色鲜红,持续不止,软产道有裂伤,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血,生肌固经。

[代表方] 牡蛎散(《证治准绳》)。

[常用中药] 煅牡蛎、川芎、熟地黄、茯苓、龙骨、续断、当归、炒艾叶、人参、五味子、地榆、甘草

[变证] 若软产道裂伤,应及时缝合止血,继以中药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