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盲

所属科室:眼科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9:30:19 AM

【暴盲概述】
暴盲,是指一眼或双眼视力骤然下降,以致视力丧失的内障症状。 本症见于《证治准绳•七窍门》暴盲与青盲都是盲而不见,双眼外观正常。临床上青盲常继发于其他内障眼病之后,以视力渐降为特征,二者有所区别。

【症状】

(l)热入营血:双眼突然盲而不见,神昏谵语,壮热口干,或见斑疹,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
(2)肝火上逆:骤然一眼或双眼盲而不见,目珠疼痛,头晕且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阴虚火旺:眼前自觉炊烟缕缕,逐渐散开,呈一片红光,继而目盲不见,伴有头晕目眩,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症状。
(4)气血瘀阻:瞬息单眼盲而不见,伴头痛口苦,舌苔薄,脉细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热入营血暴盲:多发于热性病的后期,邪热内陷营血,血热妄行,上冲头目,双目暴盲。营分热盛,神明被扰,故壮热,神昏,谵语;邪热伤津,故口渴,邪在营分,津液被耗,故舌红绛苔剥,脉细数。邪入血分,可见外发斑疹,舌绛苔光剥。
(2)肝火上逆暴盲:多因忿怒暴悖,气火上炎,神珠受损而致暴盲,常见单侧或双侧失明,肝火炽盛,上扰清窍而头痛目赤,肝经郁热,木失疏泄,故胁痛口苦;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乃是火旺之象。
(3)肝火上逆暴育与热入营血暴盲:二者均为实热上犯目系所致。前者多由情志内伤,肝火上逆,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脉弦数;后者多由感受温热之邪,内传营血,迫血妄行,症见壮热神昏,谵语斑疹,舌红绛,苔光剥,脉细数。
(4)阴虚火旺暴盲:多因素体阴血不足,或劳心竭思,耗伤心阴,以致心阴不足,心火旺盛,上损神珠而致暴盲。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血不上荣,故头晕目眩;阴虚则生内热,故潮热颧红,五心烦热,阴虚火旺则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5)阴虚火旺暴盲与热入营血暴盲:二者均有阴津不足的表现,然前者以阴虚为主,症见阴虚火旺之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后者以邪热为主,症见热伤阴津之口燥咽干,常兼壮热神昏,症候不同。
(6)气血瘀阻暴盲:多因急躁易怒,嗜酒之人,气火上逆,浸淫目系,气行不畅,瘀血内阻,清窍失养。不通则痛,故见头痛,口苦,苔薄,脉细弦涩。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肝俞5440双穴
命门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头临泣5240双穴
巨髎483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风池5230双穴
上星5030单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颈四椎旁5240双穴
丝竹空4830双穴
光明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在治疗本病时,单纯的口服中药或西药,效果不甚明显,选用针刺治疗后效果显著,我们选用攒竹、瞳子髎、承泣、太阳等穴以疏通局部气血;选肝俞、太冲以养肝明目,上述针药合用,方奏速效


(一) 瘀阻眼络

  1. 治则:化瘀通络。

  2. 处方:攒竹、瞳子髎;肝郁加光明;胃热加合谷。

  3. 方义:攒竹、瞳子髎,系就近取穴,意在疏通眼区阻滞之经气;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肝郁加胆之络,条达肝胆两经气血,该效明目有效,故名“光明”;胃热,加手阳明经之原合谷,阳明经上面部而近视眼区,针之可泄阳明积热而通络明目。

  4. 治法:均用泻法。光明、合谷宜导气上行;攒竹向下透向睛明,应使针感向整个眼区扩散。

  5. 古方辑录

  《儒门事亲·卷六》:“目忽暴盲不见物,……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其鼻中攒竹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

  《针灸大成·卷九》:“目生内障:瞳子髎、合谷、临泣、睛明。……复刺后穴:光明、天府、风池”

(二) 阴虚火旺

  1. 治则:滋阴降火。

  2. 处方:睛明、肝俞、肾俞、承泣。

  3. 方义:睛明、承泣,均位于眼区,皆为明目之要穴;“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取肝俞滋肝阴以濡润神珠;肾俞,肾脏之背俞,刺之益肾水而降上亢之火。

  4. 治法:睛明深刺1寸~1.5寸,以30号细毫针缓缓进针,注意避免伤及血管,至针感扩及整个眼区及眼球,略施平补平泻法,提插及捻转幅度均宜轻宜小;承泣针法与此同。肝俞用补法,肾俞先补后泻,以补为主。


(一)眼络阻塞

1、气血瘀阻

  主证:视力骤丧,视神经乳头苍白,动脉显着变细,视网膜灰白混浊,黄斑区呈一樱桃红点;或视力于数日内迅速下降,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边界模糊,静脉高度迂曲、怒张,呈腊肠状,视网膜水肿,且有大量出血以视神经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其人情志不舒,或暴怒之后突然发病。全身症见头晕头痛,胸胁胀痛,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而血瘀,或暴怒伤肝,气血逆乱,上壅窍道,致目中脉络阻塞。若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致输注入眼的气血骤断,引起暴盲。眼底缺血则见视神经乳头苍白,血管极细,视网膜灰白混浊。黄斑部网膜因供血途径不同,独能保持一点血红。若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致眼内气血不得回流,瘀郁眼底,则见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静脉高度迂曲、怒张,呈腊肠状。瘀血阻络,津液不行,致视网膜水肿。血不循经,泛溢络外,故视网膜上大量出血。气滞血瘀,头部血流不畅,则头晕头痛,脉弦或涩皆肝郁气滞血瘀之故。

  治法:活血通窍。

  方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麝香活血,通络开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黄酒、老葱散达升腾,通利血脉,且使活血化瘀之药力上达。本病初起,即宜以此方活血通窍。肝郁气滞甚者,加郁金、青皮;视网膜水肿甚者,加琥珀、泽兰、益母草之类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眼底出血甚者,加蒲黄、茜草、三七之类化瘀止血。本方活血通窍之作用专一,久服易伤正气。如用药已达通络开窍的目的,或使用一段时间疗效不显,宜改用其他行气活血化瘀之剂。

  2、痰热上壅

  主证:眼症同前,全身症有头眩而重,胸闷烦躁,食少恶心,痰稠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恣酒嗜燥,过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生热,上壅清窍,脉络阻塞,清阳不升,故 暴盲(急性视神经炎)

  视力骤丧或急剧下降,头重而眩;痰热阻滞中焦,则胸闷烦躁,食少恶心;痰稠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皆痰热之象。

  治法:涤痰开窍。

  方药: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燥湿祛痰,理气降逆;胆南星、竹茹清热化痰;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健脾,治痰之源;菖蒲化湿开窍。诸药合用,涤痰开窍。若加僵蚕、地龙、川芎、牛膝、麝香则更增涤痰通络开窍之力。若热邪较盛,可去方中人参、生姜、大枣,酌加黄连、黄芩。

(二)目系猝病

  1、肝火亢盛

  主证:单眼或双眼发病,视力急降,甚至失明。常伴眼珠压痛及转动时珠后作痛。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生理凹陷消失,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扩张,视乳头附近网膜有水肿、渗出、出血等,或发病时眼底无明显改变。全身症见头痛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目系乃厥阴肝经所主,包括视神经及球后血管。肝火上攻目系,窍道闭阻,遂致失明。因热盛血壅为红赤肿痛,热灼津液为渗出物,灼伤脉络为血溢,故眼珠疼痛,视神经乳头充血、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并波及附近网膜亦水肿、渗出、出血等。头痛耳鸣,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皆肝胆火盛之全身症。

  治法:清肝泻火。

  2、气滞血郁

  主证:眼症同前,其人神情抑郁,常胸胁胀痛,脘闷食少,苔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滞血郁,壅遏通光窍隧,故视力骤降,头眼疼痛。

  气血不行,筋脉不利,则转动眼珠时牵引作痛。眼底见症皆气滞血郁所致。厥阴肝经布于胸胁,肝郁气滞,血脉不和,故胸胁胀痛。肝气乘脾胃则食少脘闷,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方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行气解郁;川芎、芍药、甘草活血止痛。用于本证,酌加当归、郁金、丹参、山楂、神曲,可增行气活血,消滞健脾之功。若口苦咽干,苔黄脉数,为肝郁化热之象,酌加栀子、丹皮、黄芩,以清肝热。

  3、阴虚火旺

  主证:眼症同前,全身常见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热病伤阴,水不制火,火性上炎,热盛血壅,故眼珠疼痛,视神经乳头红肿,视力骤降。阴精亏虚,清窍失养,复受虚火扰动,故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弦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丹参、郁金、琥珀、毛冬青活血消肿兼治标。若阴虚火邪尚盛,方中可再加玄参、旱莲草、女贞子、龟板之类,增强滋阴降火之力。

立即观看 6/28/2021 9:53:43 AM
立即观看 6/28/2021 9:52:47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