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

所属科室:眼科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9:32:54 AM

【青盲概述】
青盲,因多发于小儿,又称小儿青盲,临床表现为双眼(或单眼)外观正常,黑白分明,惟视物不见。 本症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称“小儿青盲外障”。

【症状】

(l)肝经风热:双眼无光感,瞳孔散大,睑废口歪,双耳失聪,咬牙踢足,伴有项强口噤,手足屈伸不利或偏瘫,舌质绛苔薄黄,脉弦数。
(2)血虚肝郁:双眼无光感或有光感,间有散瞳,伴肢体颤抖或偏瘫,烦躁不安,舌质稍红,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数。
(3)脾虚气弱:双眼无光感,面色萎黄,消化不良,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伴眼睫无力,肢体萎软,舌体淡胖,边有齿痕或苔中剥,脉沉细。
(4)肝肾不足:双眼无光感,手足颤抖或足软无力,口眼干涩,虚烦少眠,智力不足,小便频数,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5)撞击外伤:双眼或单眼无光感,瞳孔间或散大,伴头目胀痛,舌苔薄白,脉稍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肝经风热青盲与血虚肝郁青盲:双目失明为其共同点。前者多由温热病后,热邪阻窍而致,常见双耳失聪;热极生风,肝风内动,故瞳散神烦,咬牙踢足;心肺热邪瘀阻而致多语或口噤;肝风挟热留滞筋脉,故肢体强直,屈伸不利或偏瘫。后者多由温热病后治疗不当,热留经络,玄府郁闭,精血不能上荣所致。因肝风未息,故瞳神散大,热病伤阴,阴虚肝旺而神烦不宁;肝阴不足,筋骨失养,证见肢体颤抖或偏瘫,手指屈伸不利。
(2)脾虚气弱青盲与肝肾不足青盲:两者均为虚证,其共同点为双目失明。前者多由病后调护失宜或过服寒凉之品所致。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则运化失健,中气不足,脏腑精气不能上承于目,故眼睫无力,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脾主肌肉四肢,气血损伤则筋骨失养,故见下肢痿软。后者原因有二:一为先天肾气不足,或胎受惊邪,生后双目青盲;二为温热病后,伤阴耗液,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而致双眼干涩,虚烦少眠。脑为髓之海,髓海失充故智力不足;肾虚则膀胱摄纳无权,约束失灵则小便频数。
撞击外伤青盲:多由头眼部脉络受损,血凝气滞而致,眼珠无损,视物不见,内有郁滞,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为头眼胀痛,其辨证要点为单眼或双眼视物不见,头目胀痛,并伴有外伤史。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肝俞5440双穴
命门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头临泣5240双穴
巨髎483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风池5230双穴
上星5030单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颈四椎旁5240双穴
丝竹空4830双穴
光明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促进康复,提高视力,延缓致盲。另外,患者还要注意生活起居,调节情志,戒恼怒,不过劳。


1、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内睛明。

配穴:分3组。足光明、风池、头临泣、瞳子髎、三阴交。合谷、太冲、承泣、攒竹、肝俞。球后、太阳,视区(头皮针穴)。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选1组,酌取2~3穴,3组穴交替轮用。内睛明针法:令患儿睁开眼睛,术者持1寸30号毫针,左手固定眼球,于目眦红肉迅速垂直刺入0.5~1.0寸深。或翻开眼睑,针从目内眦红肉上垂直刺入同样深度,不作提插。其余体穴,邻近取穴,捻转加小提插1分钟,不留针。远道穴位,视小儿合作情况留针20~30分钟,施平补平泻手法。视区,双侧进针,至所需深度后,快速捻针 (频率180~240次/分)1分钟,留针15分钟,间隔5分钟用同样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2、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睛明、球后、风池。

配穴:光明、太冲、四白。脑炎所致者加百会、水沟、大椎。脑血管病所致者加曲池、合谷、阳陵、环跳。脑外伤所致者加膈俞、血海。一氧化碳中毒加足三里、太渊、百会。尿毒症者加太溪、肾俞、关元。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坐位。睛明、球后用32~34号针直刺入1~1.2寸,针感应传至眼后方。风池穴向同侧外眼角针刺,使针感放射至前额。余穴用30号针刺入,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针后可在上述穴位按摩,每次10~2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隔间3~5天。

3、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耳穴:心、肾、神门、皮质下、肝、眼、缘中、枕、太阳、额、交感。头穴:视区。太阳、光明、风池、足三里。

配穴:中枢性面瘫加水沟、迎香、,颊车、地仓;偏瘫加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二)治法

三组主穴同时取用,其中耳穴每次取一侧耳穴,体穴取2穴(一头部穴、一下肢穴),均交替取用。耳穴,用0.5寸之毫针快速刺入,头穴以1.5寸毫针刺入,均留针2小时;体针快速针刺,得气后不留针。配穴据症酌取,亦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1.肝肾两虚

临床表现:眼外观端好,视力渐降,甚至失明,兼见头晕耳鸣,腰膝瘦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眼底有视神经萎缩改变。

立法:滋养肝肾,

主方:杞菊地黄丸(医级))或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加减。加减:若头痛,加牛膝、麝香。

2.心营不足

临床表现:眼症同上,兼见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脉细。

立法: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或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加减:若视力下降明显者,加牛藤、川弓、麝香、石菖蒲。

3.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眼症同上,兼见形寒肢冷,腰滕瘦软,纳呆便糖,乏力倦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立法:温补脾肾。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加减:若脘闷不舒,纳差者,加香附,半夏。

4.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眼症同上,兼见情志不舒,头晕目胀,口苦咽干,胸满胁痛。脉弦。

立法:舒肝清热,行气活血。

主方:丹栀逍遥散(古今医统》)加减。

加减:郁热不重者,去丹皮、栀子。

5.气血瘀滞

临床表现:头部外伤或肿瘤压迫,视力渐丧,而外眼端好。舌色瘀暗,脉湿。眼底有视神经萎缩改变,网膜血管明显变细。

立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血府逐瘀汤(K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视力上升不显著,去牛藤、枳壳、桔梗,加黄芪、党参、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