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

所属科室:头项症状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9:40:43 AM

【口渴概述】
口渴是指口渴引饮,饮水量超出正常范围。本症病因主要有阳明热盛、热人营血、湿热郁蒸、水饮内停、肺燥津伤、阴虚火旺。 在古典医籍中有“口干”、“口燥”、“口舌干燥”、“欲饮水”,、“烦渴”、“大渴引饮”等称,但是各症各有不同。“口干”、“口燥”多指口中津液不足,不一定有饮水要求:而口渴则指有饮水欲望,饮水量超过正常。口渴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热病等。

【症状】

(1)阳明热盛:口渴欲饮,喜饮冷饮,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或腹部胀满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燥,甚至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2)热入营血:口渴,但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3)湿热郁蒸: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4)水饮内停:口舌干燥,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5)肺燥津伤:口渴咽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涩。
(6)阴虚火旺:口咽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热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阳明热盛口渴与热入营血口渴:二证同为里热实证,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辨清邪热在气分还是在血分。阳明热盛口渴多因热邪人里,阳明气分大热,其特点为口渴欲饮,喜饮冷饮,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有力;阳明热盛实证兼烦躁不安,或腹部胀满疼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而热人营血,虽觉口渴,但较阳明热盛证口渴减轻。由于热邪煎灼血中津液,津液上蒸于口,虽口干,但不觉甚渴。即使是口渴,饮不多,入夜尤甚,烦热躁动不安,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热在营血的症候。
(2)湿热郁蒸口渴:本证多出现在湿温或暑湿病中。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见口渴身热等症。临床上出现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伴有脘腹满闷,纳呆,恶心,心烦身热,身疲倦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见黄疽,舌苔黄腻,脉濡而数。治疗宜清热化湿。本证应与热人营血证相鉴别,后者伴有营分热证,如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苔红绛,与湿热证截然不同。
(3)水饮内停口渴:多由于痰饮内阻,阻滞阳气,阳气不能布散,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于口而见口渴。临床表现为口舌干燥,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水人则吐,兼见头晕目眩,心下悸动,身重腹满,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等水饮内停之象。
(4)肺燥津伤口渴与阴虚火旺口渴:肺热津伤口渴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伤肺,肺阴受损,肺主气,主津液的输布,又主皮毛,肺下合大肠。临床表现为口渴咽干,口燥鼻干,唇裂唇燥,干渴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阴虚火旺口渴多因热病耗伤津液,或因慢性病久阴血耗伤,阴虚生热。故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伴有虚烦失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或见骨蒸潮热,舌红苔薄,脉沉细而数等阴虚火旺之证。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承浆483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中脘545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关元5460单穴
曲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下脘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膈俞5450双穴
膻中5450单穴
巨阙54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胆俞5440双穴
阳池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肝俞5440双穴
章门52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胃俞5440双穴
水道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然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10天肺俞545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注:以上穴循环灸。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口渴,对于早期、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本症多有病根,难以速愈,针灸治疗疗程要长,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1.热炽阳明口渴

症状:口渴饮冷,高热汗岀,面红耳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本症多因邪热人里,阳明气分大热。以致大渴引饮,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如阳明腑实证,又必兼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

治法:清热泻火保津。

方药1:白虎加人参汤,如阳明腑实者用大小承气汤治之。

处方1: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甘草6克,粳米30克,党参30克。

处方2大:生大黄15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芒硝15克(冲服)。

小:大黄15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

2.热人营血渴

症状: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璪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或尖红起刺,脉象细数。本症由于邪热前灼血中津液上蒸,虽口舌发干,反不觉甚渴口渴而饮亦不多。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选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

处方:清营汤,水牛角5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竹叶心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黄连10克,丹参30克,麦冬15克。

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50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按语:二方功能,前者在凊热凉血法中配伍凊气药,以透营分热,转出气分而解,适用于热邪入营,尚未动血之证;后者纯由血分药组成,着重清热凉血解毒,治疗血分热盛之证这是二者不同之点。

3.湿热郁蒸口渴

症状: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胸脘痞心,纳呆泛恶干呕,身热心烦肢体倦怠,大便秘或溏而不爽,小溲黄赤或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濡而数。本症多在湿温或暑湿中岀现,但杂病中亦不少见。特点是:凡湿热口渴者,口渴不喜饮,或饮亦不多,或喜热饮,且伴湿邪阻滞之象。

治法:根据湿热轻重,分别施治。热重于湿者,用三石汤,连朴饮。湿热并重者,可用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1:三石汤:生石膏,滑石,寒水石,杏仁,银花,竹茹,通草,金汁。

处方2:连朴饮:厚朴,黄连,石菖蒲,半夏,山栀,豆豉,芦根。

黄芩滑石汤:黄芩,滑石,茯芩皮,大腹皮,白豆蔻,通草,猪苓。

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莒蒲,黄芩,木通贝母,藿香,薄荷,白蔻,连翘,射干。

4.水饮内停口渴

症状:口舌干燥,而不欲饮,饮后不舒,或水人即吐,头晕目眩,心下满或悸动或腹满身重,或肢体浮肿,小溲不利,舌淡肿有齿痕,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本症由于痰饮内阻阳气不能敷布,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致口渴。

治法:温阳化饮法。

方药:饮停心下者,用苓桂术甘汤,饮停于下焦者,可用五苓散。

处方1:苓桂术甘汤,茯芩,桂枝,白术,甘草。

处方2:五苓散:桂花,白术,猪苓,泽泻,茯苓。

5.肺燥津伤口渴

症状:口渴咽干,鼻干唇燥,无咳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脉弦涩或小数。本症多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肺阴受损所致。

治法:清肺润燥生津。

方药:方选凊燥救肺汤。

处方:桑叶,生石膏,甘草,沙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6.阴虚火旺口渴

症状:口干咽燥,夜前尤甚,虚烦失眠,头目眩晕,手足心热潮热骨蒸,舌红瘦苔藓薄,脉沉细而数,本症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被灼,或因慢性病久病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所致。

治法:养阴生津。

处方:熟地,枣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玄参,生地,花粉,石斛。

1、蜂蜜水

用60摄氏度以下的温凉水泡蜂蜜才不会把蜂蜜中脆弱的营养破坏,蜂蜜水有着非常好的滋润功效,可以润肺润嗓,缓解燥热之气,在晚上喝最好,其吸收的效果也最佳。晚上喝杯蜂蜜水还可促进睡眠。需要注意的是,蜂蜜中的糖分较高,糖尿病的患者不宜服用;临睡前喝完蜂蜜水后,应及时刷牙或漱口,以免对牙齿造成损坏。

2、麦冬方

组成:麦冬1~2块。用法:间歇或持续口含。功用:生津止渴。主治:口渴。

3、枸杞子方

组成:枸杞子30克。用法:睡前将枸杞子水洗净后,徐徐嚼服。功用:养阴生津。主治:老年夜间口干症。

4、花粉扁豆煎

组成:扁豆、天花粉、蜂蜜各15克。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清热止渴。主治:热病后水分代谢障碍之燥渴。

5、芦玉汤

组成:玉竹9克,芦根30克。用法:水煎服,日服数次(代茶频饮)。功用: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主治:口渴、口干。

6、花粉牡蛎散

组成:天花粉、牡蛎、麦冬各等份。用法:将前2味药研细末备用。每次6克,日服2次,同时服后嚼服麦冬3克。功用: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主治:热病后口渴而饮。

嘴干口渴是怎么回事啊

百病调理

51 0

立即观看 7/2/2021 3:29:3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