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颤动

所属科室:头项症状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9:42:57 AM

【口唇颤动概述】
口唇颤动又称”唇阔”、“唇风”,俗称“驴嘴风”,可发生于上下唇,以下唇颤动较常见,好发于秋冬季节。本症多因胃火挟风、脾虚血燥所引起。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等病。

【症状】

(l)胃火挟风:初起嘴唇发痒,皮肤发红,局部有灼热感,继则出现嘴唇颤动,大便秘结,舌苔黄澡,脉象弦滑。
(2)脾虚血燥:初起下层发痒,色红作肿,继而口唇干裂,痛如火烧,又似无皮之状,唇颤,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胃火挟风口唇颤动与脾虚血燥口唇颤动:二者发病初期皆出现下唇发痒,唇红作肿的症状,但前者属胃火,后者为血燥。胃火挟风唇颤,胃火可由外感风寒或风热,表邪未解,入里化热,热传阳明而发生;亦可因素食辛辣厚味,胃腑蕴热而致,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环唇,胃经实火循经上传,与外风相合,风火相煽,故可发生口唇颤动。血燥可因感受秋季燥邪(温燥或凉燥),或误服苦寒,温燥之品,耗伤阴血化燥所致。唇为脾之华,唇属足太阴脾经,脾虚血燥生风,故可出现口唇抖动。二者临床皆见热象,但胃火为实证,血燥之热象,属阴血耗伤化燥所生之虚中夹实证。其口唇疼痛:胃火所致者,显肿痛,局部有灼热感;血燥所致者,口唇干裂而痛。其大便不通:胃火者,系阳明胃府热邪炽盛,大便燥结成实,下挟口属足阳明胃经,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经,故大便秘结时日越多,往往口唇颤动、肿痛之势愈重,腑气一通,其势立减;血燥生风致颤者,系脾津不布,手阳明大肠津液不足,大便滞涩难解,无“痞”、“满”、“燥”、“坚”、“实”等阳明腑实证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环跳483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风市4830双穴
申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肩髃503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风池5230双穴
悬钟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身柱5450单穴
腰阳关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委中483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水分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关元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中极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10天神门4830双穴
太溪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11天地仓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12天上关4830双穴
列缺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13天大迎4830双穴
冲阳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口唇的颤动是有区别的。时开时闭,频频运动叫做动,动是不规则的,多由于烦躁,常在抽搐将发作或神志不清而昏迷未深的时候产生。颤动兼牙齿格格作响,往往与身体发抖并见,且较动为快,似有节奏。如因恶寒严重而引起,称为寒栗鼓颌,是疟疾发作的时候,经常出现口唇颤动的情况。

黄连膏

【药物组成】黄连1两,黄芩1两,大黄2两,黄蜡6两,麻油2斤。【处方来源】《疡科捷径》卷上。

【方剂主治】诸风痒疮。

【用法用量】先用三黄入麻油煎枯,去滓再熬,临好收入方上黄蜡,瓷杯收贮。用时先以手擦患处发热,以膏搽之。

黄连膏

【药物组成】白矾1两(烧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硫黄1两(细研),黄连1两半(去须),雌黄1两(细研),蛇床子3分(末)。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二八o。

【方剂主治】诸疥干痒。

【制备方法】上研令匀,以炼猪脂和如场。

紫归油:

【组成】紫草10克,地骨皮10克,丁香10克,当归5克。

【制法】上药加入250克香油中浸24小时,文火焙焦去渣。用法:每日2?3次涂擦局部,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解毒,养血,润肤。适用于皱裂性湿疹

[文献别录].<外科正宗.唇风):“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

铜粉丸

【组成】铜青5钱,官粉3钱,明矾1钱5分,麝香1分5厘,冰片1分2厘,黄连2两(切片,煎稠膏),轻粉1钱5分。

用法用量编辑

每用1丸,放碗内,汤泡纸盖,候烽顿热,用上面清水勤洗之。自愈。制备方法编辑上为细末,黄连膏为丸,如芡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