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

所属科室:四肢症状
所属部位:肩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09:17 AM

【肩痛概述】
肩痛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肩后部疼痛往往连及胛背称肩背痛;肩痛而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称肩臂痛。因其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统称为肩痛。 常见于现代疾病的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等。

【症状】

(1)风寒:疼痛的范围多局限于肩部,或影响肩后部而牵掣胛背,或在肩前部而影响上臂,往往项背或上臂有拘急感。病程较短,疼痛程度也较轻,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不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肩部感觉发凉,得热或抚摩则疼痛减轻。舌苔白,脉浮或正常.
(2)痰湿:肩部及其周围筋肉疼痛剧烈,肩关节功能活动虽正常,但由于其疼痛剧烈而不敢活动,动则痛甚,日久不愈可造成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感觉寒凉,畏冷.得热疼痛可暂时减轻,往往由于疼痛剧烈而影响睡眠、饮食及正常工作,又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常兼有短气、自汗、易感冒等气虚症状。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3)瘀血:闪扭所致肩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可有轻度肿胀或无肿胀,其闪扭损伤局部有明显压痛,若无闪扭外伤,肩痛剧烈,疼痛性质为刺痛,虽经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等法的治疗,经久不愈者为瘀血肩痛,无肿胀,疼痛范围比较广泛,也没有明显压痛点。二者均可因疼痛而致肩关节轻度的活动障碍。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风寒与痰湿肩痛相鉴别:风寒者表现为肩痛较轻者,可称为“肩痹痛”。而痰湿者肩痛较重,且疼痛范围较风寒肩痛范围广泛,可称为”肩痛周痹”。二者均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病,前者感受风寒为主,后者感受寒湿为主。风寒者因汗出当风或夜卧不慎受风寒侵袭,邪在肌肤,尚属表浅,但体虚之入,肌肤卫阳不固,常自汗出.易感风寒之邪而患肩痛。风寒之邪留滞肌肤,经络气血凝涩不通,发为痹痛,其疼痛较轻而兼有麻木感。
(2)痰湿型以感受寒湿之邪为主,且寒湿之邪久滞筋肉之间,其疼痛症状明显且病程较长。多由于久卧寒湿之处,或大汗之后浸渍冷水所致。
(3)瘀血与痰湿型相鉴别:瘀血者多由闪扭等明显的外伤史,起病突然,局部可有肿胀,压痛,疼痛多为刺痛,上肢功能活动受限。痰湿者多疼痛剧烈,病程较长,无明显外伤史,局部也没有明显瘀肿,若久治不愈,多兼有瘀血,则可表现为刺痛,经筋僵硬,肌肉萎缩等,舌苔脉象无明显变化。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5240单穴
肩井5040患侧
合谷4830患侧
压痛点5050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肩髃5030双穴
肩外俞5250患侧
曲池4840患侧
压痛点5050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肩贞5240双穴
大杼5450患侧
支正4840患侧
压痛点5050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脾俞545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注:配合梅花针叩刺压痛点后拨罐效果更佳。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肩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需要排除肿瘤、骨折等其他疾病,以免耽误病情。同时患者应注意进行肩部的锻炼,尽早治疗,以免造成局部组织产生黏连。注意肩部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取穴方法】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疾病】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瘦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谬穴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肩髃穴―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髃骨穴,中骨井穴,扁骨穴,扁髃穴,尚骨穴,中肩穴,偏肩穴,肩尖穴。

【穴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臛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臛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赤小豆竹笋汤
赤小豆100克,绿豆100克,竹笋30克。将赤小豆、绿豆、竹笋分别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分次食用。
2、生荸荠饮
生荸荠100克。生荸荠洗净,去皮,捣烂,加少许清水,煮开即饮,代茶食用。
3、鲫鱼汤
鲫鱼1条,黄酒、姜、葱、精盐。鲫鱼活杀,去内脏及鳞,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黄酒、姜、葱,急火煮开3分钟,改文火煮20分钟,加精盐,分次食用。
4、红花饮
红花10克,苏木10克,当归10克,红糖、白酒适量。先煎红花、苏木,后入当归、白酒再煎。去渣,取汁,兑入红糖。分3次食前温服,每日2~3次,连服3~4周。
5、三七蒸鸡
鸡肉250克,三七粉15克,冰糖(捣细)适量。将三七粉、冰糖与鸡肉片拌匀,隔水密闭蒸熟。1日内分2次食用,连服3~4周。
6、扁豆山药汤
扁豆50克,山药50克。扁豆洗净,山药洗净,切成小片,同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分次食用。
7、猪肾汤
猪肾1对,黄酒、姜、葱、精盐。猪肾剖开,洗净,开水浸泡1小时,去浮沫,切成小片,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黄酒、姜、葱、精盐,急火煮开3分钟,文火煮20分钟,分次食用。
8、猪骨汤米粥
猪骨500克,粳米50克。将猪骨洗净剁碎,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煮开去浮沫,再煮20分钟,去骨去油,取其汁。将汁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煮成粥,分次食用。
9、羊脊羹
白羊脊骨1具,粟米500克,羊肾2个,红糖适量。将白羊脊骨捣碎,同粟米加水适量,煮至骨熟,入羊肾,再煮熟。将羊肾取出切片放入锅中,加葱白、盐、酱、花椒、糖适量,再煨成羹待温食用。可分5~6次服食,每日1~2次,连服3~4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