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生疽

所属科室:外科
所属部位:腿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18:24 AM

【下肢生疽概述】
下肢生疽指股、胫、膝、踝处的肿溃之症。以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为特点。多因湿热风寒之邪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肾精亏损,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下降,存在于机体其他部位的邪毒,乘机繁殖,经血循环入骨骼,使经脉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发为本病。 本症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记载有所不同,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膊等处破溃后出腐骨的叫多骨疽。还有股胫疽、穿踝疽以及近代所说的附骨痰、鹤膝流痰、穿拐痰均属阴疽范畴,多发生在下肢骨及关节处的疾患,均属本症讨论范围。本症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症状】

(1)湿热损伤:多见于儿童,尤以10岁以下男孩更为多见。发病部位以胫骨为最多,其次为股骨。起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口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发病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继则患肢疼痛彻骨,而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患处破溃后出脓,脓汁初稠后薄,脓水淋漓,不易收口而成瘘管。此时在患处常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疮口有朽骨流出。
(2)风寒湿邪:多发于儿童,发病部位同前,初起即有恶寒、发热(亦有少数病例,初无寒热)患肢筋骨隐隐作痛,不红不热,胖肿及骨胀均不明显,舌苔白腻,脉紧数或迟紧。继则痛如锥刺,如皮色泛红,即可溃破,舌苔转黄腻,脉转滑数。
(3)肾精亏损:多发于儿童及育少年,患者常有肺痨史,初起外部无明显病变,仅觉患处隐隐痠痛,继而关节活动障碍,病变后期肿处破溃,脓水淋漓不断,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肤紫胀,形成漏管,不易收口,患肢肌肉萎缩。病久可见全身症状,气血两亏者日渐消瘦,纳食不佳,精神委顿,面色无华,苍白或萎黄,畏寒心悸,失眠,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阴虚火旺者见午后潮热,头晕耳鸣,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湿热损伤与风寒湿邪下肢生疽,均为附骨深部溃脓,毒气深沉,但两者在病因及早期症状方面各有不同。湿热损伤下肢生疽多因疔疮疖肿或伤寒、麻疹等病后,余邪未清,湿热内盛,其毒深窜予里,留于筋骨,以致经络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生本病:或由于外来跌打损伤,尤其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骼受损,又因感受毒邪,瘀积化热,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而生本病。其辨证要点为:初起患肢疼痛彻骨,一两日内即不能活动,而后出现皮肤微红,微热,胖肿和骨胀均明显,化脓时间1个月左右。而风寒湿邪下肢生疽多发于平素体虚者,卫气不固,或因露卧风冷,或因浴后乘凉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于筋骨之间,气不得行,阴血凝滞而成。其辨证要点为:初起患肢筋骨隐痛,不红不热,胖肿和骨胀均不明显,继则痛如锥刺,患肢不能屈伸转动,化脓时间约l~3个月。
(2)湿热损伤和风寒湿邪下肢生疽与肾精亏损下肢生疽相比较,三者虽同属阴疽,但病因、症状以及预后均有不同,前两证是由湿热余毒或风寒湿邪以致筋骨间气血凝滞,大多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很少见于关节,且起病快,初起即有寒热或局部肿胀,或疼痛甚剧,化脓亦较快。而后证,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儿童骨骼柔嫩,或有损伤,则气血失和,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致,青年人多因房劳过度,或带下,或遗精,以致肾精亏损乃本证之因,虽亦大多附骨而生,但好发于骨关节。其辨证要点为:初起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时间更为缓慢,约半年至一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淋漓不断,夹有豆腐脑样物质。此外,本症还应与如下病症相鉴别:
①历节风:相当于风湿性关节炎,常波及多个关节,关节肿痛呈游走性,压痛在关节本身,全身症状不如本症明显,有反复发作史。
②骨肉瘤:多发于10一25岁的青少年,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局部开始阵痛,继而疼痛如钻子钻孔一样不能忍受,夜间尤甚,发热不如本症明显,预后多不良。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委中483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2天丰隆483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命门5460单穴
太溪4830双穴
第4天脾俞5450双穴
胃俞544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下肢生疽具有较好疗效,后期患者应采用综合疗法,以免耽误病情(患者宜加强营养,忌辛辣腥发之物。在急性期要抬高患肢,避免活动,减轻疼痛,防止骨折发生。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变证,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