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俯偻概述】
腰背俯偻是指腰背伛偻屈曲下俯,活动不利,甚者需附物而行的症状。俯者,向下低头也,或附物之意也可;偻者,“曲其身也”。也称为“背偻”。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
【症状】
(1)精血亏虚:腰背屈曲下俯,形体赢瘦,动作迟缓,失眠多梦,脘发,健忘,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2)宗气不足:腰背屈曲下俯,气短乏力,气不得续,动则汗出,语声低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3)肾气亏虚:腰背屈曲下俯,下肢痿软无力,腰脊痠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宗气不足: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能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入体的气血运行,肢体活动及呼吸、声音的强弱均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处:“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因此宗气不足,胸中脏腑衰惫,而见背俯腰屈,不得站立,甚至扶物而行。
(2)精血亏虚与肾气亏虚二者均为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司气血之化生,在外合于四肢关节。肝藏血,外合筋脉。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所以凡思虚过度,耗伤心脾,或情志不畅,郁郁寡欢,损耗肝血,或房劳过度,伤肾竭精,皆可导致精血不足,筋脉、肌肉、骨骼失养,出现腰背俯偻,行动迟缓。而精血亏虚之腰背俯偻为有形之精血耗伤所致,往往伴有头昏头晕,须发早白,毛发干枯,脘发,未老先衰,失眠健忘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2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3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昆仑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4天 | 承扶 | 48 | 40 | 双穴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5天 | 胆俞 | 54 | 40 | 双穴 |
承山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6天 | 环跳 | 48 | 3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7天 | 风市 | 48 | 30 | 双穴 |
申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
第8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压痛点 | 54 | 60 |
注:以上8日穴循环灸至愈。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的疗效,腰背俯偻患者往往体质虚弱,平素应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营养,积极配合治疗。
主穴:脾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
配穴:精血亏虚者加血海、志室;肾气亏虚者加气海;宗气不足者加肺俞.
操作:各穴均采用提插捻转补法,行针至局部产生痰、麻、胀的针感.
方义:脾主气血的生化,又脾主肌肉,故针刺;脾俞能使气血生之有源;肾俞能补益肾气,健腰利肾;阳陵泉乃八会穴之筋会,能舒筋活络,通利腰背;三阴交乃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补气血,通经络.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脉,补益气血之功效.精血亏虚者加血海、志室以填精养血;肾气亏虚者加气海补益肾气;宗气不足者加肺俞充养宗气之源.
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炮附子5克(包)(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千地黄24g,山药24g,山萸肉24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桂枝3g,制附子3g
上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次,每次1丸。现代临证,本方常改用水煎剂服之效佳;水煎剂用量根据病
情酌以化裁之,一般用量比丸剂宜略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
主证: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副证;痰饮、消渴、脚气、转胞。
临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