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俯偻

所属科室:背腰症状
所属部位:腰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44:11 AM

【腰背俯偻概述】
腰背俯偻是指腰背伛偻屈曲下俯,活动不利,甚者需附物而行的症状。俯者,向下低头也,或附物之意也可;偻者,“曲其身也”。也称为“背偻”。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强制性脊柱炎等疾病。

【症状】

(1)精血亏虚:腰背屈曲下俯,形体赢瘦,动作迟缓,失眠多梦,脘发,健忘,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2)宗气不足:腰背屈曲下俯,气短乏力,气不得续,动则汗出,语声低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3)肾气亏虚:腰背屈曲下俯,下肢痿软无力,腰脊痠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宗气不足: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能贯心脉而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入体的气血运行,肢体活动及呼吸、声音的强弱均有密切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处:“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因此宗气不足,胸中脏腑衰惫,而见背俯腰屈,不得站立,甚至扶物而行。
(2)精血亏虚与肾气亏虚二者均为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司气血之化生,在外合于四肢关节。肝藏血,外合筋脉。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所以凡思虚过度,耗伤心脾,或情志不畅,郁郁寡欢,损耗肝血,或房劳过度,伤肾竭精,皆可导致精血不足,筋脉、肌肉、骨骼失养,出现腰背俯偻,行动迟缓。而精血亏虚之腰背俯偻为有形之精血耗伤所致,往往伴有头昏头晕,须发早白,毛发干枯,脘发,未老先衰,失眠健忘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2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3天大肠俞5440双穴
昆仑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4天承扶4840双穴
委中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5天胆俞5440双穴
承山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6天环跳483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7天风市4830双穴
申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第8天风池5230双穴
悬钟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压痛点5460


注:以上8日穴循环灸至愈。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的疗效,腰背俯偻患者往往体质虚弱,平素应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营养,积极配合治疗。

主穴:脾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

配穴:精血亏虚者加血海、志室;肾气亏虚者加气海;宗气不足者加肺俞.

操作:各穴均采用提插捻转补法,行针至局部产生痰、麻、胀的针感.

方义:脾主气血的生化,又脾主肌肉,故针刺;脾俞能使气血生之有源;肾俞能补益肾气,健腰利肾;阳陵泉乃八会穴之筋会,能舒筋活络,通利腰背;三阴交乃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补气血,通经络.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脉,补益气血之功效.精血亏虚者加血海、志室以填精养血;肾气亏虚者加气海补益肾气;宗气不足者加肺俞充养宗气之源.


肾气丸

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炮附子5克(包)(又名:金匮肾气丸、桂附八味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千地黄24g,山药24g,山萸肉24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桂枝3g,制附子3g

上8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2或3次,每次1丸。现代临证,本方常改用水煎剂服之效佳;水煎剂用量根据病

情酌以化裁之,一般用量比丸剂宜略小。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

主证: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胖,脉虚弱,尺部沉微。副证;痰饮、消渴、脚气、转胞。

临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