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中痰鸣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颈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46:13 AM

【喉中痰鸣概述】
喉中痰鸣,是指因痰阻喉间,而呼吸鸣响的症状。简称“痰鸣”、“喘鸣”。本症多因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而痰涎内壅,或肺热炽盛,灼律成痰;或久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的痰涎壅盛,聚于喉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即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症状】

(l)痰壅气阻:喉中痰鸣,胸膈满闷,喘急气粗,痰涎清稀,食多色白,甚至不得平卧,食少腹胀,便溏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
(2)痰热阻肺:喉中痰鸣,发热胸闷,气急喘促,鼻翼煽动,痰黄质稠,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3)痰火化风:喉中痰鸣,碎然眩晕,甚则昏倒,不省入事,口眼歪斜,四肢不举,或半身麻木,舌本强硬,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蒙清窍:喉中痰鸣,胸闷不适,眩晕头痛,突然昏扑,口吐涎沫,四肢抽搐,舌质黯淡,苔厚腻,脉弦滑。
(5)脾肾两虚:喉中痰鸣,少气懒言,呼多吸少,痰涎清稀,腰膝痰软,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l)痰壅气阻喉中痰鸣与痰热阻肺喉中痰鸣:二证均为痰涎壅盛,上涌喉间致呼吸不利而作痰鸣。但痰壅气阻喉中痰鸣多因脾失健运,水积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喉为肺气出入之门。痰浊壅阻,肺气不得宣降,痰气相搏则喘息痰鸣。痰热阻肺喉中痰鸣多由肺热炽盛,灼津为痰,火气炎上,痰随火升,结于胸肠,上迫咽喉而喘息痰鸣。临床之鉴别要点为:痰壅气阻喉中痰鸣,其痰涎清稀,色白量多,兼见食少腹胀,便溏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细等脾虚证候,痰热阻肺喉中痰鸣,其痰液色黄质稠,不易咯出,兼见烦躁身热,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热象。
(2)痰火化风喉中痰鸣与痰蒙清窍喉中痰鸣:此二证虽同时并见神志模糊,甚则昏扑不省入事,喉中痰鸣漉漉。但痰火化风喉中痰鸣,多由痰郁化火,火热生风,痰火挟风上扰,蒙闭清窍,故摔然昏扑,四肢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属类中风。而痰蒙清窍喉中痰鸣,多由痰浊上扰,阻塞灵窍,心神受蒙,故突然昏扑,不省入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属痫证。临床之鉴别要点为:痰火化风喉中痰鸣,平素常感头痛头昏,目眩耳鸣,或急躁易怒,心烦多梦,偶因恼怒或饮酒引动痰火化风,碎然发病昏仆,待清醒后,常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后遗症。而痰蒙清窍喉中痰鸣,则多因肝气失调,阳升风动,触及蓄痰,上蒙清窍而致。风痰聚散无常,故不定时或无诱因的反复发作,发作前先感头昏,胸闷,心烦,乏力,继则突然昏倒,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肢体抽搐,待其气反则苏醒,一如常入。
(3)脾肾两虚喉间痰鸣:痰源自于肾,动于脾,多由脾虚气弱,失于健运,肾气不足,不能气化,水邪上泛,聚湿成痰。故本证之痰涎上壅阻肺而致喘息痰鸣,必兼口淡无味,食少便溏,体倦乏力等脾气虚及动则气喘,腰膝痠软,畏寒肢冷,脉弱尺微等肾气虚之候。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天突5040单穴
膻中5450单穴
巨阙54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身柱5450单穴
灵台5250单穴
太溪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肺俞5450双穴
尺泽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膏肓5460双穴
昆仑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大杼5240双穴
中府52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俞府5240双穴
乳根52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肝俞5440双穴
期门52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上脘5450单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喉中痰鸣一症,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虚实寒热之分。必须据证审因,辨证施治。艾灸祛痰的效果显著,但临床常见的支气管哮喘是过敏性疾病,发作时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防止窒息发生。病情稳定后再施以艾灸疗法。对本症应重视预防,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忌烟酒,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注意饮食宜忌,以减少发作的机会。

1.痰壅气阻喉中痰鸣与痰热阻肺喉中痰鸣:二证均为痰涎壅盛,上涌喉间致呼吸不利而作痰鸣。

临床鉴别要点为:

痰壅气阻喉中痰鸣,其痰涎清稀,量多舌白,兼见食少腹胀,便溏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细等脾虚证候。治宜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

炒白芥子9克﹐炒苏子9克炒莱藤子9克

1.以食滞院满为主,则重用莱蒗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千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异名]三子汤(《寿世保元》卷3)。

[组成]白芥子(9g)苏子(9g)莱藤子(9g)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分服)。

[功用]祛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2.痰热阻肺喉中痰鸣,其痰液色黄质稠,不易咯出。兼见身热烦躁,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热象。治宜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加减。.

定喘汤

白果9克(炒黄)麻黄9克苏子6克甘草3克款冬花9克杏仁4.5克桑白皮6克((蜜炙)黄芩4.5克(微炒)法半夏9克

1.若无表证,麻黄用量可减,或用炙麻黄,取其宣肺定喘之功;

⒉.若痰稠难出者,可酌加全瓜萎,胆南星等以增强化痰之力;

3.若胸闷较甚者,可加枳壳、厚朴以理气宽胸;

4.若肺热较甚者,宜合入金荞麦、鱼腥草等以增强清肺之效。(《摄生众妙方》卷6)

[异名]千金定喘汤(《寿世保元》卷3)、白果定喘汤(《李氏医鉴》卷5)、千金汤(《杂病源流犀烛》卷1)。

[组成]白果二十一个去壳.砸碎,炒黄色(9g)麻黄三钱(9g)苏子二钱(6g)甘草一钱(3g)款冬花三钱(9g)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4. 5g)桑皮三钱蜜炙(6s)黄芩一钱五分微炒(4。5g)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9g)

[用法]上药用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内蕴,肺失宣肃之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3.痰火化风喉中痰鸣与痰蒙清窍喉中痰鸣:二证虽同见神识模糊,甚则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

临床鉴别要点为:

痰火化风喉中痰鸣,平素常感头昏头痛,耳鸣目眩,或急躁易怒,心烦多梦。偶因恼怒或饮酒引动痰火化风,猝然发病昏仆,待清醒后,每每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强语搴等后遗症。治宜醒神开窍,化痰清火,平肝熄风。方用至宝丹合涤痰汤、羚羊角散加减。

至宝丹

(《灵苑方》引郑感方,录自《苏沈良方》卷5)

[组成]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两(各30g)牛黄1分(0. 3g)

龙脑1分(0. 3g)麝香1分(0. 3g)安息香一两半(45g)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约取一两净(30g)金、银箔各五十片

[用法]上药丸如皂子大,人参汤下—丸,小儿量减(现代用法:研末为丸,每丸重3g。每服1丸,一日1次,小儿减量)。

[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儋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热痰内闭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本方适用于痰热内闭心包证,常作为急救药使用,以神昏襜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本方原用人参汤送服,对于病情较重,正气虚弱者,可借助人参之力扶正祛邪,启复神明,并可防其外脱,但以脉弱体虚者为宜;又有生姜、小便化下一法,取童便滋阴降火,姜汁辛散开痰,故以痰热尤盛者为宜。为加强清热解毒,化浊开窍作用,也可用营蒲、金银花煎汤送服。临床常根据不同病证,配合汤剂使用。

3.本方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癫痫、中毒性痢疾,以及中暑、小儿惊风等,证属热痰内闭心包者。


1、麦莲冰糖饮

麦冬15克、白莲子15克、冰糖适量,加水适量同煲后代茶饮用。有滋阴益肾、生津止渴之功效。

2、无花果煲冰糖

无花果25克、冰糖适量,加水煲之饮用,每日一次。有益气生津,润肺化痰之功效。

3、鸭蛋葱花汤

用鲜鸭蛋1-2个去壳,青葱4-5根切碎加水适量同煮,饴糖调味,吃蛋喝汤,每日一次。有滋阴清热、止咳化痰等功效。

4、百合煲香蕉

百合20克、香蕉2-3只去皮,冰糖适量,加水同煲。每日一次服食,有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