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汗

所属科室:全身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3/2021 5:00:10 PM

【黄汗概述】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多见于西医学的色汗症,多有大汗腺功能失调造成,大汗腺分泌大量的色素脂褐质引起色汗症。 《金匾要略》中记载:“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症状】

(1)营卫壅闭:汗出如黄柏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
(2)湿热蕴积:汗出色黄,发热,身微肿,胁痛,纳呆,口苦,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营卫蕴闭黄汗:多由肌肤闭郁,营卫为之壅遏所致。以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沉微为辨证要点。
(2)湿热蕴积黄汗:多由湿热壅积,熏蒸脾胃所致,故见汗出而黄,发热,口苦,胁痛,纳呆,溲赤,苔黄,脉弦滑等湿热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外关4830双穴
中极546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第3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外关4830双穴
第4天三焦俞545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艾灸体会】

黄汗因其他慢性疾病引起者,止汗的同时还应治本。另外服用某些药物、食物或染料也可分泌色汗,甚至使衣服污染,大多不引起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汗证患者应注意饮食起居,避风寒,防感冒。汗出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保持干燥清洁。

主穴:中极、阴陵泉、合谷、脾俞、三焦俞.

配穴:汗出如黄柏汁,发热身困重加外关、中脘;湿热蕴积黄汗加三阴交、曲池.

操作:巾极针刺前排空小便,不可进针过深,阴陵泉、合谷、脾俞、三焦俞用泻法.背俞穴针刺注意针刺角度和力+向.

方义: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可利水除湿,配外关、合谷通调气机,合中脘健脾除湿;配三阴交、曲池清热除湿.


一、表卫不固,瀣热内蕴

  1、临床表现:久病体虚、年老患者,头项、背、胁下汗出色黄,动则尤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下肢轻度潭肿,神疲乏力,易感冒,小便少或黄或清,舌淡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濡细或带数。

  2、病因病机:久病体弱,脾气不运。脾不运则湿内生,久而化热;气不足则卫不固,腠理失疏。致湿热外泄于表而成黄汗。

  3、治法:益气固表,利湿清热。

  4、方剌:加味玉屏风散(《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白术10~15g,防风10g,茵陈蒿30g,生石膏30g(先煎),滑石30g(包)。

  方义:原方无滑石。用生黄芪、白术、防风固表益气,茵陈蒿、石膏清利湿热,加滑石则利湿从小便而去,所谓“汗尿同源”,小便多则汗少,汗多则小便少者。

  加减:食欲不振、大便溏,脾胃不和甚者,去石膏、滑石,加猪苓、茯苓、党参、泽泻益气利湿;口苦尿黄热甚者,加竹叶、通草、车前子、黄柏、山栀清热利湿。

  5、变通法:如无热象,可用玉屏风散合五苓散(《伤寒论》)。

二、营卫不和,玄府壅闭

  l、临床表现:汗出如黄柏汁,身热不著,或不发热,恶风,下肢困重,皮下有蚁行感,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薄白,脉沉紧或濡缓。

  2、病因病机:大多有外感发热而遇雨淋,汗出洗冷水浴历史。营卫不和,腠理郁闭,经气不通而为黄汗。

  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通阳。

  4、方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黄芪20~30g,桂枝10g,白芍10g,米醋半杯。

  方义:黄芪益气止汗,通阳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醋水同煎,以泄营分郁热。

  加减:亦可用陈酒半杯代米醋。

  5、变通法:如黄汗色淡量少,汗出不透且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身体腰髋沉重,下肢冷,小便不利者,可用桂枝加黄甍汤(《金匮要略》)。

三、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全身汗出,汗液粘腻沾手,色黄如柏汁,身目不黄,汗出遇热则甚,时作时止。身体因重,头沉如裹,胸闷、脘痞、腹胀、胁痛、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气化失常,腠理疏泄失常。本型常因嗜食辛辣烟酒,或有肝病史。

  3、治法:清热利湿,宣通气化。

  4、方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药物:藿香10g,厚朴5~10g,白蔻仁3~5g,石菖蒲10g,连翘l0g,黄芩l0~15g,滑石15~30(包),木通10g,射干10g,茵陈蒿15~30g,贝母5g,甘草5g。

  方义:藿香、菖蒲芳香化湿,厚朴、蔻仁苦温燥湿,滑石、术通淡渗利湿,以宣通三焦气化。黄芩、连翘、苗陈、射干清热利湿,用贝母润燥反佐,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胸闷加杏仁、枳壳宽胸,头重加荷叶、苍术祛湿,胁痛加郁金、姜黄理气,尿少加薏苡仁、竹叶除湿。口渴热重加生石膏清热。

  5、变通法:湿重而热不甚者用菌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四、肝经郁热

  1、临床表现:两胁、腋下或外阴汗出发黄,沾染衣裤,好女月经不调,或痛经,男子性情烦躁而易怒。或有阴痒,或有狐臭。胸胁不适,口苦目眩咽干,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散。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久而化为火热,胆液外泄于腋、胁、外阴等肝经所过之处。本型可有肝病史。

  3、治法:疏肝清热。

  4、方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柴胡l0g,丹皮6~l0g,山栀6~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5g,薄荷5g。

  方义:丹皮、山栀清热泻肝,茯苓、白术调中健脾。当归、白芍和血养肝,柴胡疏肝,薄荷解郁,以助肝气。

  加减:阴痒加白鲜皮、蛇床子、苦参清热除湿;狐臭局部用加味三仙丹(见腋汗)。胁痛加川楝子、玄胡索理气;如见小便黄少者,加滑石、竹叶、通草清利。


出黄汗,荞麦子500克,磨粉去壳,加红糖烙饼或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