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概述】
胸痛,是指胸部(即颈与胸廓下缘之间)疼痛,其性质可呈多种,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本症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体衰有关,其病机分为虚实两方面。主要为寒、虚、痰、瘀等。
胸痛在临床上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痰饮、肺痈、肺痨以及急性热病中的一些病证均可发生胸痛症状。按部位区分,一般认为胸属上焦,心肺二脏居于胸中,故胸痛为上焦心肺疾病的表现之一,因其多见于心脏病证,所以胸痛有时又是心痛的同义词。胸又与胃脘邻近(胸下即上脘),在古代医籍中往往把心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痛,这样胸痛、心痛、胃脘痛三者就混淆不清,其实胸痛可以包括心痛,即心痛是胸痛症状中的一种。胃脘痛与胸痛、心痛不能混称。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炎、气胸、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症状】
(l)寒凝气滞:胸痛胀闷,疼痛时轻时重,甚至胸痛彻背,掣及左肩、臀部作痛,症状重者可有面色苍白,自汗、畏寒,四肢清冷,或厥逆,舌淡润或胖大而有齿痕,脉沉迟或结代。
(2)心血瘀阻:胸痛剧烈,多为刺痛,固定不移,甚者突然发作,痛如刀割,冷汗自出,心悸怔忡,慌恐不宁,缓解后体倦神疲,精神委靡,舌青紫晦黯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或结代。
(3)痰浊阻遏:胸痛,咳嗽痰多,或咳清稀痰涎,或咳痰稠黏,短气或气喘,甚者彻背而痛,不能平卧,舌苔白润或滑,脉滑。
(4)肺部痈脓:胸痛隐隐,咳吐黄痰,或脓血,气味腥臭,口澡渴而不欲饮,或烦满,汗出,乍寒乍热,舌红,脉滑或滑数。
(5)心气虚弱:胸痛隐隐、时轻时重,时作时休,胸闷不舒,心悸,短气,自汗、倦怠,活动后加重,而色白,舌质淡,脉细或虚大无力。
(6)气阴两虚:胸隐痛,绵绵不休,时轻时重,心悸不宁,多梦失眠,自汗、短气或气喘,活动后尤为明显。自觉发热,舌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寒凝气滞胸痛、心气亏虚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一为瘀血阻络,一为心气不足,一为心阳虚衰所致,前二者为虚证,而后者乃正虚邪实之证。心血瘀阻,可因心气虚弱,无力鼓动心血运行,或因心阳不足,寒凝气滞,致使血涩不通,故心气亏虚胸痛、寒凝气滞胸痛均可兼见瘀血表现。所以气虚、阳虚、瘀血三者引起的胸痛,临床上往往交错互见。以心气亏虚为主的临床可见心悸,气短,自汗,舌淡,脉细等表现,其胸痛程度不剧,呈隐隐作痛,乃三证中之较轻者。以寒凝气滞为主的胸痛其疼痛程度较剧,且觉胸部满闷,甚者胸痛彻背,由于胸阳不振,阳虚寒凝,气机痹阻所致。临床可见面色白,自汗,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心阳虚弱的表现。严重者阳虚欲脘,胸痛如割,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即《灵枢•厥论》所谓:“真心病、手足背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以心血瘀阻为主的胸痛其疼痛性质为刺痛,且固定不移,临床可见舌紫黔或有瘀斑、脉迟涩等瘀血表现。
(2)痰浊阻遏胸痛与心血瘀阻胸痛:二者均为正虚邪实证,正虚乃心气不足,或胸阳不振,邪实乃痰浊或瘀血遏阻脉络,《素问•痹论》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痰浊为患,除胸痛而外,必兼见咳嗽,气喘,痰多,舌苔白润,脉滑等湿痰内盛的表现,与心血瘀阻胸痛的刺痛,痛处固定,舌紫,脉涩等症易鉴别。
气阴两虚胸痛与心气虚弱胸痛:二者均为虚证。虽共见胸痛、心悸、短气、自汗等气虚症状。但后者仅心气不足,而前者为心气、心阴惧虚,故有口干少津,小便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的表现。
(3)肺部痈脓胸痛:是由于热毒伤肺、肉腐为脓而成肺痛,故除胸痛之外,必见咳吐稠痰热脓血,其味腥臭,及胸中烦热,口燥咽干,舌红,脉滑数等热毒内蕴的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厥阴俞 | 54 | 50 | 双穴 |
少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天池 | 52 | 40 | 双穴 |
间使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饮食宜忌,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适当吃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起居调护,睡眠应充足,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属真心痛,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
(一)气滞血瘀
1.治则:行气活血。
2.处方:膻中、内关、足三里。
3.方义:膻中位于胸前,乃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阳、任脉等五脉之会,能宽胸利气,促经气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俾瘀阻得通,以治标之实;足三里为足阳明之合,善运脾健胃,助气血生化之源,可补本之虚;内关既为心包经之络,又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宁心镇痛有殊效。本型症候为本虚标实,病位在心,三穴合用,可收标本同治,化瘀祛痛之功。
4.治法: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反复运针,内关穴宜用气至法导针感放射至前胸或侧胸,上二穴均用泻法,足三里施以补法。留针至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留针期间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针灸甲乙经·卷七》:“实则心暴痛,……内关主之”。
《圣济总录·针灸门》:“治胸痹心痛,穴天井、临泣、膻中,或灸百壮”。
《杨敬斋针灸全书·下卷》:“心气疾病:心俞、内关、通里、大陵、中冲、膻中、上管、鸠尾。”
《类经图翼·十一卷》:“脾心痛:痛如针刺。内关、大都(五壮)、太白(五壮)、足三里(连承山)、公孙”。
(二)胸阳痹阻
1.治则:温阳宣痹。
2.处方:心俞、巨阙、郄门。
3.方义:心俞在背位于阳,内应于心,巨阙在胸位于阴,心之募穴,二穴合用为俞募相配,针补而复灸之,可温通心阳,疏调心气;郄门,心包经之郄穴,善宣胸痹而止心痛。应用此方,能振奋衰微之阳气,消散郁结之阴寒。
4.治法:心俞、郄门均应导出气至针感达前胸,巨阙针法同膻中。心俞、巨阙施补法,并以艾卷温灸针柄,郄门平补平泻(即“总论”之基本手法)。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心俞、膻中、通谷、巨阙、太仓、神府、郄门、曲泽、大陵主心痛”。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如灸冷心痛,燔针针任脉巨阙穴”。
《神应经·心脾胃门》:“心痛:曲泽、间使、内关、大陵、神门、太渊、太溪、通谷、心俞(百壮)、巨阙(七壮)”。
(三)痰热壅肺
1.治则:涤痰泻热。
2.处方:肺俞、丰隆、曲池。
3.方义:丰隆属足阳明而络脾经,此二经均直达胸臆,故可蠲化胸中之痰浊;曲池乃手阳明之合穴,能清解阳明之邪热;肺俞乃肺脏经气转输之枢纽,用以培补肺气,宽胸开结,增强清热祛痰之效。痰热一除,胸痛可解。
4.治法:丰隆、曲池重用凉泻法,肺俞宜平补平泻。
5.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五》:“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玉龙赋》:“丰隆、肺俞,痰嗽称奇”。
《针灸大成·卷九》:“肺壅咳嗽:肺俞、膻中、支沟、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而伤风,表里未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复刺后穴:风门、三里、支沟”。
1.旋覆花汤(董建华,北京中医药大学)
【组成】旋覆花10g (包)郁金10g香附10g 川芎10g檀香6g 丹参15g 三七粉3g (分冲)枳壳10g 全瓜菱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宽胸理气,活血通腑。
【主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胸闷憋气,以手按摩则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象沉涩。
⒉温胆汤(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组成】半夏9g茯苓12g 橘红6g 枳壳6g 甘草5g 竹茹9g 党参15g丹参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气除痰通瘀。
【主治】胸痛,胸闷,气短,伴有心悸、眩晕、肢麻、疲乏等症。
3.瓜菱薤白汤(盛国荣,厦门大学)
【组成】瓜萎10g薤白8g 党参20g黄芪20g 丹参30g 莒蒲8g降香8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主治】阵发性前胸疼痛,位于胸骨后部,疼痛偏左侧,放射到肩、上肢或
背部,疼痛多持续3~5分钟或15分钟。
4.新补阳还五汤(刘炳凡,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组成】黄芪30g 当归10g 川芎5g赤芍10g 桃仁10g红花5g 水蛭粉3g肉桂粉1g (将水蛭粉、肉桂粉胶囊装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活血。
【主治】胸部隐痛兼刺痛,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头晕心悸,手足麻木,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剧。
5.人参汤(田乃庚,河北省中医学院)
【组成】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 甘草10g炮附子6g 山黄肉1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补益心脾,助阳敛阴。
【主治】胸闷,隐隐作痛,汗出肢冷,脉沉细。
6.参芪五味子汤(姜春华,上海中医药大学)
【组成】生晒参3~6g黄芪30~50g 五味子9g枣仁9g茯神9g莲须9g生地30~~60g 鹿衔草15g琥珀6g (分2次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阳凉血。
【主治】胸痛,心悸,左胸较重,舌光无津,脉有歇止。
7.心肺汤(周次清,山东中医药大学)
【组成】薄荷6g 桔梗9g 甘草6g 金银花30g 大青叶30g连翘12g 党参15g麦冬12g 五味子6g柏子仁12g 瓜萎15个黄连6g 枳壳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功效】清热宣肺,益气养阴宁心。
【主治】一般先有发热、微寒,周身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继而出现气短乏力,胸痛心悸,舌苔白厚,脉象濡缓。
1.芝麻拌菠菜
【原料】嫩菠菜300g 芝麻25g精盐、味精、芝麻油各适量
【做法】①将芝麻去杂质,淘洗干净,沥千水,放入锅内,用文火炒香,待用。②将菠菜择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熟,捞出,用凉开水过凉,沥水后放入盘内,加入精盐、味精,撒上熟芝庶,淋入芝麻油,食用时拌匀即成。
2拌五丝
【原料】熟海带75g 胡萝卜100g 黄瓜l50g粉丝75g鸡蛋100g植物油少许麻油适量精盐适量醋适量白糖适量
【做法】①将鸡蛋磕入碗中,搅散,置油锅中分数次摊成薄蛋皮,晾凉后切丝。②将海带、胡萝卜、黄瓜分别洗净,切丝。然后把黄瓜丝取出用盐腌—下,待用。③粉丝洗干净,用开水煮软。④将五丝放入盘中,加入麻油、醋、白糖、盐调拌均匀即可。
3.炸素菜
【原料】胡萝卜100g 土豆l00g 青椒100g 鸡蛋50g 花椒盐25g精盐2g味精2g 淀粉适量花生油500g(约耗50g)
【做法】①将胡萝卜、土豆去皮;青椒去蒂、去籽,均切成边长2cm、厚约1cm的三角片,待用。②将鸡蛋磕入碗内,加少许水调匀,再加入淀粉、味精、精盐调成糊,将胡萝卜片、土豆片、青椒片放入碗内挂匀糊。③炒勺上火,放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将挂糊的胡萝卜、土豆片、青椒片分几次放入油勺内炸成微黄色捞出,待油烧至七成热,再将炸过的胡萝卜片、土豆片、青椒片全部下入油勺中复炸,饰至酥脆且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食用时撒上花椒盐即可。
4.双耳铁板鸡
【原料】白木耳15g 黑木耳15g 鸡肉200g 西芹100g 料酒10g 酱油10g精盐3g葱10g姜5g白糖5g素油50g鸡汤400g 淀粉适量味精2g
【做法】①把黑、白木耳发透,去蒂根,撕成瓣状;西芹切成3cm长的段;姜、葱洗净,姜切丝,葱切花;鸡肉洗净切成3cm见方的块,加入料酒、淀粉、酱油、葱、姜、精盐、白糖拌匀,腌渍30分钟。
②把炒勺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鸡块、木耳、西芹,翻炒片刻。再加入鸡汤煲至熟,调入精盐、味精、淀粉;将铁板置于武火上烧热,将炒好的鸡放入铁板,盖上盖,即成。
5.丹参川贝炖鸡块
【原料】川贝母10g 丹参10g 鸡肉200g冬菇20g料酒10g精盐3g葱10g 姜5g高汤适
量
【做法】①将鸡肉洗净,切成3cm见方的块;冬菇用温水泡发好,洗净,切成两半,丹参润透,切成3cm长的段;姜拍松,葱切段。②把鸡肉块、丹参段、川贝母、冬菇、料酒、精盐、姜、葱段放入炖锅内,再放入高汤,用武火烧沸,撇净浮沫,用文火炖至鸡肉熟烂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