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所属科室:儿科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11:00:45 AM

【小儿发热概述】
小儿发热,是指小儿体温异常升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婴幼儿体温可在一定范围内有短暂的波动,如全身情况良好,没有其他症状,可不考虚病态。

【症状】

(l)外感风寒:多见婴幼儿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头面,其面色白;小儿则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咳嗽,鼻塞流涕,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露色红。
(2)外感风温:多见婴幼儿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口鼻气粗,吮乳口热,自汗出;小儿多见发热重,恶寒轻,恶风,自汗出,头痛咳嗽,口干口渴,鼻塞流涕,鼻孔有热感.咳痰不爽,咽喉疼痛,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紫。
(3)外感暑邪:又有“中暑”与“伤暑”的不同,中暑发热,其症突然高热,汗出,头痛头重,四肢倦怠,嗜唾,烦渴引饮,甚则项强,抽搐,神识昏迷,四肢厥逆,舌苔薄白微黄,脉洪滑,指纹浮露,色红紫达于气关;伤暑发热,其症发热而微恶风寒,无汗,口渴,或渴而不欲饮水,身体拘急,四肢痠痛,倦怠嗜睡,舌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露色红。
(4)阳明热盛:壮热不休,扬手掷足,揭衣去被,渴饮冷水(婴幼儿吮乳不休,是口渴的现象),大汗出,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红紫。
(5)阳明腑实:午后潮热,大便不通,腹满而痛,舌苔焦黄起刺,脉沉迟而滑,指纹郁滞色红紫。
(6)邪入营分:壮热不休,入夜更甚,口不甚渴,心烦躁扰,夜不成寐,斑疹隐隐,脉象细数,舌质红绛,指纹紫滞。
(7)邪入血分:高热神昏,夜晚更甚,躁扰不安,甚则发狂,斑疹透露,吐血,衄血,或便血,尿血,脉象细数,舌质深绛,指纹紫滞透关射甲。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外感风寒发热与外感风温发热:二者均属”表证”。外感风寒发热,为风寒侵袭肌表,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遏,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甚则四肢痠楚,项背拘急;外感风温发热,为风温浸袭肌表,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易伤阴津,故见发热汗出,咽喉疼痛,口干口渴,指纹红紫等症。外感风寒,必先伤及皮毛,皮毛与肺相合,故见肺气不利,外感风温,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可见外感风寒与外感风温都与肺脏有密切关系,所以均见喉痒、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但风温不似风寒严重,且鼻孔有热感,或黄粘稠涕,咯痰不爽,或觉咽喉梗痛,口干口渴而欲饮水等。
(2)外感暑邪发热:是小儿夏季常见的证候,又分“中暑”和“伤暑”,中暑属阳,伤暑属阴,中暑致病之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夏令受暑,汗出必多,阴液阳气,易随汗泄,且暑为火热之邪,最易伤气,因此发病初起多径入阳明,其症状突然高热,汗出,烦渴引饮,头痛头重,四肢倦怠,甚则项强,抽搐,神昏,肢厥等。伤暑致病之因,由于暑夏玄府开豁,腠理不密,加之小儿畏暑贪凉,以致寒邪袭于肌表。其症发热恶寒,无汗,身体拘急,四肢疾病等。二者的症状鉴别点为:①中暑单发热不恶寒;伤暑则发热恶寒。②中暑汗出、烦渴;伤暑无汗,或渴而不欲饮水。
(3)阳明热盛发热与阳明腑实发热:二者均属”里热实证”。其因由外感邪热传里不解,阳明热炽所致。临床见症为壮热汗出,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或洪大,此为表邪入里,邪热炽盛之经证发热;若胃中热盛,消耗津液,肠中糟粕与热搏结而成燥屎,则见大便秘结,此时热势蒸蒸,日哺更甚,严重者出现腹满而痛,手足出汗,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苔黄厚而糙,或生芒刺等,此为腑实发热。经证与腑证,其主要鉴别点在于肠中有无燥屎。它们的热型特点是:经证发热,体温逐渐升高,腑实发热,发热盛衰有定时,一般在午后4时左右热势增高,故又称“日哺发热”。且经证伴有口渴欲冷饮,腑实伴有大便秘结、腹满而痛。
(4)邪入营分发热与邪入血分发热:二者均属“里热证”。由于邪在气分,其毒不解,患儿正气虚弱,津液亏乏,邪热乘虚内陷营分,营阴耗损则入夜热甚;营热蒸腾,则见舌绛,口不甚渴,或斑疹隐隐,邪热入营,心神被扰,则见烦躁,夜不成寐,甚或有时谵语。此与阳明腑实证之热盛神昏谵语,可从大便是否秘结,腹部有无痞硬,舌上有无苔垢等进行鉴别。如果营分之邪不解,热邪必深入血分。邪入血分,除具有热入营分的心烦,不寐,身热入夜更甚,口不甚渴等证外,一般还见有吐血、衄血,或便血、尿血,以及斑疹透露,舌色深绛,或躁扰发狂等。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5040单穴
耳尖4820双穴
外关4830双穴
第2天风门504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第3天支沟483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内庭4830双穴
第4天膻中5050单穴
天枢50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艾灸体会】

本症以针为主,针灸对小儿发热有独特的疗效,尤其对缓解突发高热之危候及防止惊厥的发生,可收速功,但应进一步审因论治,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小儿平时应多晒太阳,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提高身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力和耐受力,从而提高抗病能力。讲究卫生,常洗澡更衣,且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勿使小儿受凉或过热;要加强小儿营养供给,增强体质。在患病期间,要多喝开水,予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加强清洁卫生护理,并注意病情变化。


主穴:大椎、耳尖、少商.

配穴:外感风寒者加风门、外关i外感风温者加合谷、曲池;外感暑邪者加十二井穴、水沟;阳明热盛者加曲池、内庭;阳明腑实者加足三里、支沟;邪人营分者加水沟、膻中,邪人血分者加血海、十二井穴.

操作:大椎穴、耳尖穴、少商穴均宜点刺出血或泻法,重刺激.

方义:大椎为十二阳经之交会穴,点刺放血可泻阳经之热;耳尖为退热效穴,点刺放血,可泻热醒神,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可疏泄肺热,清热利咽.

三穴合用,均可点刺放血,共奏泻火除热,解毒安神之功,风门、外关相配疏风解表,散寒除热;合谷、曲池固表止汗,疏散风温;井穴、水沟醒神开窍,祛暑泻热;曲池、内庭泻胃火,清郁热;足三里、天枢健脾通便,泻热除积;水沟、膻中理气行气,除热醒神;血海、十二井穴凉血清热,泻毒醒神.


1 .葛根汤治小儿发热

[方剂] 葛根10-15克,麻黄3 -6克,桂枝6-10克,芍药6 -10克,大枣3枚,生姜9克,甘草3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疗效] 陈菊仙老中医运用此方治疗小儿发热110 例,疗效满意。

[验证] 李某,11 岁,发热1周,体温波动于38℃ -39℃ 之间。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嗽咯痰,痰质清稀色白,腹胀纳呆,大便干涩,舌淡苔白腻,脉紧滑。以葛根汤为主方,佐神曲、法半夏、陈皮、厚朴各10克,服1剂。是晚遍身微汗出,翌晨大便1次,量多气臭,体温降至36.5 ℃ 。

[备注] 此为l-7 岁童,用时可按年龄酌情加减。兼肺咳或胃肠症,辅以二陈汤或平胃散。

2 .薷膏汤治疗小儿夏季高热

[方剂] 香薷3 克,生石膏30克(打碎先煎)。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小儿高热良效。

[验证] 姚xx ,女,4岁,1953年8月5日初诊。患儿夜晚纳凉感寒,翌日清晨高热烦躁,注射青毒素及复方安基比林等药,体温未降,遂来就诊。诊时高热无汗,微恶风寒,口渴引饮,面赤,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40.2℃ 。血检:白细胞4500/立方毫米、中性50%、淋巴42%。乃因盛夏之际,署热内蕴,复为寒闭所致。投以薷膏汤2剂。1剂后,遍身微微汗出,热度渐退,神情安定。2剂药毕,体温降至正常。

3 .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

[方剂] 生石膏100-15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疗效] 经本法治疗40例,生石膏用量超过150克9例、150克以下31例,4O例用药后都达到退热的满意效果。

[验证] 笔者应用于临床,治疗30例小儿高热,屡试屡效。

[备注] 体温在39 ℃ 以上,只要见到高热,汗出、口渴三症,即为大剂石膏使用之例。尤以高热和汗出为主要指标;若只见高热,不见汗出不在此例。

4 .大柴胡汤治疗小儿高热

[方剂] 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实、白芍各101克,大黄6克,大枣3枚,生姜3片。

[制用法] 第1剂中大黄后下。若患儿服药后腹泻1-2 次,第2 剂中大黄可同煎;如患儿热退,则可去掉大黄。5 岁以下患儿减半量。

[疗效] 用此方治疗小儿高热3 例,均接受足量抗生素和解热药治疗无效而转中医治疗。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 -12 岁.体温最高40.5 ℃ 、最低38 ℃ ,病程最长34天、最短3天。服第1剂退热者17例,服2剂退热者14例,服3-6 剂退热者6 例,2 例因右下肺肺炎服药无效。

[验证] 贵刊1990年第3 期刊登了“大柴胡汤治疗小儿高热39 例”的报道,阅后不久遇1 例适应用药的患儿,即给2剂中药,并嘱家属按文中介绍的方法服用。服l剂后,热即退。以后,我又按照文中的治疗方法,多次使用此方,皆获得了其他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我十分感谢编辑同志在审稿时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亦衷心地感谢张俊杰老师能把自已的经验贡献给大家。

[备注] 引自《新中医》(7)。

5 .黄瓜豆腐汤治小儿发热

[方剂] 黄瓜250克,豆腐500克。

[制用法] 黄瓜、豆腐切片,加水煮汤。每饮l大杯,日用2次。

[功效] 清热,生津,润燥。用治小儿夏季发热不退、口渴饮水多、尿多。

[验证] 关x ,男,5 岁,发热不退,用上方痊愈。

1、西瓜水:西瓜瓤挤汁饮用。

2、荷叶粥:白米煮粥,粥好放荷叶微煮即食。

3、绿豆粥:绿豆25克,米15克,白糖适量,煮绿豆和白米成粥,煮好后放糖食之。

4、银花茶:银花10克,煎水加糖服。

5、生芦根粥:鲜芦根15克,粳米25克。芦根加水煎至一半纳米于汁中煮粥食之。

6、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和匀凉服,也可炖温服。

7、海参粥:海参10克,白米25克,煮粥食之。

8、代乳粉:主要为植物蛋白,营养与牛奶相似,但易消化及吸收,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及需要稀释饮用。

9、小米粥:以植物蛋白及碳水化合物为主,不但营养丰富,热量适中,最适合病弱的幼儿使用。


小儿发热怎么办

百病调理

61 0

立即观看 8/30/2021 5:14:10 PM
立即观看 8/30/2021 5:15:08 PM

小儿反复发热的原因

百病调理

40 0

立即观看 8/30/2021 5:17:3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