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食异物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11:10 AM

【喜食异物概述】
喜食异物,是指嗜食生米、泥土、纸张、煤炭、蜡烛、茶叶等异物的症状,也称为嗜食异物。本症如发于小儿则多因乳食不节,喂养失宜;或因虫证,久病体弱,以致脾胃虚损所致;若发于成入,则常有情志不节史,并伴有神志异常,如无故哭笑,或痴呆多疑等神魂不藏之症。乃胃中有郁火、伏火所致。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所述:“凡喜食茶味、喜食生米者,多因胃有伏火。”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异食癖。

【症状】

(l)疳疾:喜食泥土茶盐之物,身体瘦弱,面色痰黄,腹大青筋暴露,腹痛泄泻,舌体瘦,舌红少津,脉细涩。
(2)虫积:喜食生米、生肉、泥、炭之类,食欲不佳,腹痛绕脐,发作有时,或吐蛔虫,大便下虫,舌质淡,苔花剥,脉缓或弦。
(3)情志不畅:喜食异物,食少纳呆,心情不畅,郁郁不乐,时哭时笑或烦燥狂言,撕咬衣物,舌苔薄或厚,脉弦。

【病因分析与鉴别】

(l)疳疾喜食异物: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常,致脾虚运化失司,胃纳减退,后天生化之源不足,无以营养肌肉四肢。故身体赢瘦,腹大青筋暴露,食少纳呆,四肢乏力,大便稀溏,好食生米、泥土、纸张、煤炭之类。
(2)虫积喜食异物:虫积胃肠则由饮食不洁而生虫。腹内有虫致使胃肠气机不利,故腹痛阵作,发作有时,喜食生冷、壁泥、茶炭、咸辣等物。
(3)情志异常喜食异物:多由优思恼怒,肝郁不舒,气机不利,致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则肝不藏魂,神无所主,证见精神失常,哭笑无度,或狂言妄动,乱咬衣物或神志痴呆,默默无言,喜生食,纸张等。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身柱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百虫窝4840双穴
第4天膻中5450单穴
气海5460单穴
章门5240双穴



【艾灸体会】

对于本症的治疗除补充铁剂、锌剂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照顾,改善营养失调,制作美味食品:对于儿童患者,应引导孩子做有兴趣的游戏,以减少小儿单独活动的机会,使小儿逐渐消除嗜异习惯。

主穴:中院、足三里.

配穴:箱疾加四缝;虫积加灭枢、百虫窝;情志异常加肝俞、神门.

操作中院直刺1~1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首刺1~1-5寸采用补法灭枢、百虫窝、肝俞、神门采用写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刘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刻出针后轻轻济出液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

方文中战播是之清六筱之会穴可和晋涯杨定三里男青之台穴拄土玩种中气健律往晋两六相配伍为会有配穴法主治罥的疾患痈疾加囚逢囚缝为治疗镕得的经泌效穴主积加天枢、百由窝杀虫驱虫情恭异常加奸俞、神门柔肝养心安神定志


积喜食异物以脾虚羸瘦为主,治宜健脾消痴,方选益黄散。

益黄散

【中药】陈皮30克,丁香6克,煨诃子肉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15克

1.积滞较甚者,可加鸡内金、麦牙以消食化积;

⒉.脾胃虚甚者,可加人参、白术以补气健脾。(《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补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益黄汤(《集验良方》卷5)、钱氏益黄散(《医方考》卷4)、益脾散(《中药方剂学》下册)。

[组成]陈皮去白一两(30g)丁香二钱(6g)(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各15g)

[用法]上为末。三岁儿一钱半,水半盏,煎三分,食前服(现代用法:共为细

末,按年龄酌服1.5—6g,一日2次,用温开水或糖水调服。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健脾和胃,调中止泻。[主治]

1.小儿脾胃虚弱,腹痛腹胀,呕吐泻利,不思乳食。

2.小儿疽积,神倦面黄,脐腹膨大,身形瘦削。

[病机分析]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乳食积滞于内,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故见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不思乳食,食乳不能消化。泄泻日久不愈,脾胃更伤,运化无力,积滞内停,而成疽证,故见脐腹膨大,神倦面黄,身形瘦削。

虫积喜食异物则以腹痛虫积为主,治宜杀虫、驱虫,方选化虫丸、乌梅丸加减。

化虫丸

铅粉10克,苦皮10克,槟榔10克,鹤虱10克,白矾7.5克(枯)

1.临证时宜加使君子、榧子、雷丸等以杀虫.

⒉.体质壮实者,苛适当加大黄等泻下之品,

3.体弱者,宜加党参、白术等补益药以增强体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0).

[异名]化虫丹(《幼幼新书》卷31)。

[组成]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根去浮皮各五十两(各1500g)白矾枯十二两半(375g),

[用法]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5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送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小丸,一岁儿服5丸,空腹、米汤送下)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虫病。腹痛时发时止,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等。[病机分析]本方善治肠道多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虫居肠中,扰动不安,故腹痛阵作;胃失和降,则呕吐,甚则吐蛔。

乌梅丸

乌梅500克,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炮附子18克,当归12克,黄柏18克,人参18克,蜀椒(出汗)12克,桂枝18克

(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川椒6克,桂枝9克,人参12克,黄柏9克,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楠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伤寒论》)

[异名]乌梅丹(《医方妙用》,录自《普济方》卷399)、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安胃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附子六两(180g)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两(120g),桂枝去皮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

[用法]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一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主治]蛔厥证。院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情志异常喜食异物:乃由过度的精神刺激,肝郁不舒,气机不利。致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易喜易惊,甚则肝不藏魂,神无所主,证见精神失常,哭笑无度,或狂言妄动,乱咬衣物,或神情痴呆,默默无言,喜食生食、纸张等,本证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和异常的情志表现,故不难区分。治宜疏肝养心,安神定志,方选逍遥散加枣仁、远志、合欢花。

逍遥散

柴胡3克︰当归3克,白芍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1.5克,煨姜1片(包),薄荷1.5克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9)

[异名]逍遥汤(《圣济总录》卷163)。

[组成]甘草微炙赤半两(15g)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药白术柴胡去苗各—两(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散,每服6—9g,加煨姜、薄荷少许共煎汤温服,日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亦有丸剂,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质淡红,脉弦而虚者。

[病机分析]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其用阳;又为藏血之脏,其体阴。此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则肝气郁滞,肝阳易亢,常伤阴血,以致血虚。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脾失健运,血之化源不足,则血虚益甚。而血虚不能养肝,则肝郁愈重。由此可见,本方证之肝郁血虚脾弱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人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血虚失养,则口燥咽干,月经不调;脾弱失运,则神疲食少,至于舌淡、脉弦而虚,皆为肝郁血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