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虫症

所属科室:儿科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21:27 AM

【小儿虫症概述】
小儿虫症,主要是指小儿体内感染某种寄生虫,引起腹痛、腹泻、形体消瘦,消化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疾病的病证。本节所包含的主要为小儿蛲虫和小儿蛔虫两种寄生虫病。 蛲虫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因虫体色白,形细小如线头,故又称“线虫”。 小儿蛔虫症是由蛔虫寄生于小儿小肠内引起的疾病,是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时常影响小儿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妨碍小儿的生长发育。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因其不同的习性而引起各种症状,尤其是由于蛔虫有时骚动或打结成团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梗阻等,常给思儿带来莫大的痛苦及危害。临床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特征。病久可以导致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影响小儿生长和健康。小儿蛔虫病主要是因为小儿吞入含有感染性的蛔虫卵所致。

【症状】

(l)小儿蛲虫症:临床上以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或伴精神烦躁,睡眠不安,饮食异常,并可检查到蛲虫为特征。轻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肛周瘙痒,以夜间为甚:重者肛门及会阴部奇痒,糜烂,并有睡眠不安,精神烦躁,日久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遗尿,面黄肌瘦等症状,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蛲虫易引起交叉反复感染,以3~7岁的儿童发病率为最高。
(2),小儿蛔虫症:精神烦躁.睡眠不安,虫积日久,则可见面色萎黄,精神委靡,大便不调.腹胀,青筋暴露,四肢瘦弱,形成蛔疳,舌苔薄腻或花剥。轻者可无症状,平时反复发作脐周围疼痛、食欲不振或异食癖,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也可发生营养不良或贫血。由于蛔虫产生的毒素而使小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头痛、易怒、夜睡不稳等。如蛔虫寄生不多,也可以无任何症状。重者脐腹部疼痛,时作时止,恶心呕吐,或吐清涎,或吐蛔虫,食欲减退,或厌食,或嗜食泥上等异物。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蛲虫夜间爬出至肛门周围排卵,刺激皮肤黏膜而产生瘙痒,尿频,甚至遗尿,瘙痒时小儿用手抓,破损皮肤而致湿疹、糜烂,蛲虫在肛门部骚动而使小儿夜寐不安,精神烦躁:蛲虫吸取营养精微,损伤脾胃,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日久则面黄肌瘦。
(2)蛔虫居于肠腑,内扰肠胃,不通则痛,脐周为小肠盘居之处,故疼痛以脐周为主。虫动,则气机阻滞则痛,虫静,则气机通畅,痛止。蛔虫寄居肠腑,扰动肠气,胃气上逆,则会产生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蛔虫久居肠腑,吸收水谷精微,耗伤气血津液,故纳呆,厌食,异食,大便不调,面黄肌瘦,精神委靡。若日久耗伤气血,脏腑失去濡养,故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四肢瘦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形成蛔疳。
若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幼虫窜至身体其他部如肝、脑、肾等处,亦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如肝脓肿、脑膜炎、癫痫、浮肿及尿的改变。同时可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盛痒、鼻黏膜刺激症状等。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骚动时可引起胆道蛔虫、蛔虫性阑尾炎;蛔虫多时易打结成团在肠道引起肠梗阻;这些情况如不及时治疗,发展下去可引起肠穿孔、肠坏死和蛔虫性腹膜炎。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百虫窝484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060单穴
第2天脾俞5050双穴
中脘5050单穴
内关4830双穴
第3天天枢5050双穴
关元5060单穴
神阙5060单穴
第4天曲池4830双穴
神门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5天阳陵泉4830双穴
胆囊4830双穴
涌泉5060双穴


【艾灸体会】

小儿虫症多与小儿的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所以在治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小儿的卫生宜传,阻断传染途径,使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小儿的床上用品及患儿衣裤应勤洗勤换,每天用温水为患儿清洗肛门及会阴部,注意保护患儿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防止小儿用手搔抓,以免皮肤破溃。针灸治疗小儿虫症具有较好疗效,针灸具有调理气血,缓急止痛之作用。但在治疗期间也应该配合一些驱虫药物的使用,以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要注意做好卫生工作,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蛔虫病证】

【脏寒蛔厥】

【治则】安蛔止痛,驱蛔杀虫。
【主方】乌梅丸加减。
【加减】发热黄鱼,去干姜、附子、桂枝,加茵陈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山桅10克;腹部剧痛,加延胡索10克、乌药10克,或可用陈米醋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隔1小时服用1次,可连服3~5次。
【主方分析】本方为安蛔止痛要方。方中乌梅安蛔止痛,花椒、细辛驱蛔温脏,黄连、黄柏清除胃热,干姜、桂枝、附子温脏祛寒,人参、当归补养气血。
【处方举例】
乌梅10克  细辛3克  干姜6克  黄连3克当归10克  黄柏10克  川椒6克  附子10克(先煎)桂枝10克  甘草6克
【脾虚气弱】

【治则】健脾补气。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加减】面色萎黄,加当归10克、熟地10克;纳果食少,加神曲10克、香谷芽10克;汗多,加牡蛎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化湿理气之剂。方中四君子汤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加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加木香、砂仁理气和胃。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木香6克  砂仁6克(后下)山药10克  扁豆10克  甘草6克


【蛲虫病】

【内治治宜驱虫止痒】

方用追虫丸加减。用雷丸10克、摈榔10克、苦楝根皮10克、木香6克、茵陈6克、甘草6克,水煎服,连服7~10天。或服用驱虫粉,即按使君子8份,生大黄1份研粉混合使用,饭前1小时吞服,每日3次,每日最大总量不得超过12克,疗程7~10天。

【外治可用百部煎剂保留灌肠】

即取百部30克,浓煎至30毫升,于夜间10~11时左右保留灌肠,10~12天为一疗程。或甩成药蛲虫膏(百部、龙胆紫)涂肛门周围,每日2次,连用7~10天,有杀虫止痒功效。

【酸梅饮】

[配方1黄连、人参各5克,细辛、附子各2克,黄柏10克,当归3克,酸梅12克,桂皮5克,干姜、川椒各3克,白糖30克。

[制作]

将附片放人锅内加水300毫升,煎煮一小时,其余药物再入锅内,煎煮25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在煎液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1每日1次。

[功效]镇痛驱蛔。用于小儿蛔虫症。

【银胡赤芍饮】

[配方]青蒿6克,川朴4克,银胡、赤芍、姜粉各9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上述药物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把药袋放人锅内,加水600毫升。

2.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熬25分钟,阐出煎液。再加入水300室升,煮20分钟,除去药包,合并煎液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每日1次。

[功效(一削千火,清潮热,驱绦虫。用于小儿绦虫症,忌食辛燥热物,

【二丑槟榔饮】

[配方]黑白丑30克,三棱、牙皂各9克,藐术15克,槟榔、白糖各30克。

[制作]

将以上药物放人锅内,加入500室升水,用武火烧沸,再文火煮25分钟。倒出煎液,再加入水300室升,煮2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合并煎液。在煎液内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食法]每日1次。

[功效]止痒,驱虫。用于小儿蛲虫症。

【框子鸡蛋】

[配方]榧子3克,鸡蛋1个,植物油30毫升,盐2克。

[制作)

1.把鸡蛋打入锅内调散加入盐拌匀,榧子研粉放入。

2.植物{由放人热锅内,烧六成熟时,把鸡蛋倒在锅内煎黄.翻面,再煎黄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鸡蛋1个。

[功效]止痛驱蛔。用于小儿蛔虫症。

【榧子蒜片汤】

[配方]榧子、使君子、蒜各30克,盐5克。

[制作]

1.把榧子切碎;使君子去壳切碎;蒜去皮,切成两瓣。

2.把蒜、使君子、榧子放入炖锅内加入盐,加水60毫升煎煮2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

[功效]止痒驱蛲虫症。用于小儿蛲虫症。

【鹤虱饮】

[配方]鹤虱15克,粳米50克。

[制作]

1.把粳米淘洗干净,煮成粥,阐出米汤;鹤虱研成细粉

2.把鹤虱粉加入米汤内拌匀即或。

[食法]每日1次:

[功效]宁心安神,驱虫。用于小儿绦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