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22:56 AM

【肠鸣概述】
肠鸣,又称腹鸣,是指胃肠蠕动,清晰有声。本症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致使脾胃功能障碍。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腹泻、肠激惹征等疾病。

【症状】

(1)中焦寒湿;腹中雷鸣,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薄,夹有黏冻物,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2)痰湿中阻:肠鸣漉漉,心下满,口黏乏味,干呕欲吐,肢体沉重,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3)肝脾不和:肠鸣阵作,腹痛泄泻,但腹痛不减,胸胁不舒,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4)脾胃湿热: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大便臭秽,口苦口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脾肾阳虚:肠鸣泄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腰膝痠软,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6)中气不足:肠鸣泄泻,少腹坠胀,饮食减少,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或兼见脱肛,妇女见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l)中焦寒湿肠鸣与痰湿中阻肠鸣:两者病位均在中焦,且均与脾虚湿聚有关,其成因均由饮食生冷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气而致。但前者为寒湿,后者为痰湿。寒湿者,腹冷喜温,形寒肢冷,呕吐清水,大便稀薄.夹有黏冻物,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痰湿者,心下满,口黏乏味,干呕欲吐,肢体沉重,舌质淡黯,苔白腻而滑,脉沉迟或沉弦。
(2)肝脾不和肠鸣与脾胃湿热肠鸣:两者均与气机不畅有关。前者乃因七情所伤,肝失条达,脾失健运,使大肠气机失调所致。其特点为肠鸣必伴腹痛,痛甚则泻,而泻后痛不缓解,且肠鸣每随情志波动而加剧,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纳差,脉弦缓等。后者多见于长夏暑湿当令之时,暑湿伤及脾胃,湿热内蕴,影响大肠气机的传导,故见肠鸣,其特点为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口苦口黏,其舌苔黄腻,脉滑数。
(3)脾肾阳虚肠鸣与中气不足肠鸣:两者皆属虚证。前者病在脾肾;后者病在脾胃。前者为阳虚,有寒象;后者为气虚,寒象不显。脾肾阳虚肠鸣由于久病不愈,或房劳伤肾,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使脾肾阳气日趋亏耗,阳气失于温煦,大肠传导功能失调,遂见肠鸣。中气不足肠鸣多因劳力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之气,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肠鸣。两者的辨证要点为:脾肾阳虚肠鸣伴四肢发凉,泄泻每于黎明为甚,且有腰膝痠软等症;中气不足肠鸣伴少腹坠胀,并有少气懒言、体倦无力等中气虚弱之症,或兼见脱肛,或子宫下垂。
肠鸣一症,与气机不和有关,故与脾、胃、肝,肾及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和降,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又为传导之官,不但大肠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肠鸣,脾胃升降失和,肝气疏泄不调,肾气虚寒不温,均可致大肠气机紊乱而发生肠鸣。肠胃虚弱的入,在外寒袭表,肺气失肃的情况下,也可由肺下传至大肠而出现肠鸣。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水分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气冲52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关元5460单穴
曲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肾俞546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大肠俞5440双穴
腹结54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小肠俞5440双穴
长强52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禁食荤腥油腻之品。艾灸治疗肠鸣效果较好,但对严重者,如肠鸣腹泻重症,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天枢穴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刺灸法]直刺1~1.5寸。

[附注]

(1)大肠的募穴;

(2)《千金》孕妇不可灸。


腹内气胀雷鸣,胸背痛方。丹参30枳实30

桔梗白术芍药20生姜40槟榔10

上七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


一、肉桂红糖粳米粥

首先,分别取100g的粳米,3g的肉桂,以及适量的红糖。然后,将肉桂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去渣取汁。最后,将粳米清洗干净,倒入肉桂汁进行熬制,待粳米快熟时,加入红糖,继续熬制至粳米熟烂,即可食用。

二、白术丸

首先,分别取6g的白术,各2g的肉桂、肉豆蔻、赤茯苓、半夏、人参、干姜、枳实,以及适量的蜂蜜。然后,将上诉药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最后,用蜂蜜来炼制药粉,将药丸炼制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药丸即可。

三、甘草苍术散

首先,分别取8.5g的甘草,8g的苍术,6g的良姜,以及2g的茴香。然后,将上诉药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最后,每次取0.5g的药粉,用温开水送服即可。

四、防风葱白粳米粥

首先,分别取60g的粳米,15g的防风,以及2根葱白。然后,将防风和葱白一同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去渣取汁。最后,将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倒入药汁,熬制成粥服用即可。

五、蒲公英饮

分别取15g的蒲公英,各9g的生大黄、黄芩、柴胡、白芍药、川楠子、延胡索,以及各6g的生甘草、木香、枳壳,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后,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服用即可。

六、草豆蔻生姜散

首先,分别取20g的生姜,10g的草豆蔻,以及8g的甘草。然后,将上诉药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备用。最后,每次取1g的药粉,用温开水送服即可。

七、益智仁黑附汤

分别取6g的益智仁,5g的黑附子,4.5g的干姜,以及各3g的官桂、草豆蔻仁、芍药、陈皮、拣参、甘草、吴茱黄、白各、白术,均匀的混合在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