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脓血

所属科室:二阴症状
所属部位:肛门直肠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32:36 AM

【便脓血概述】
大便脓血,指大便黏冻,白如胶冻,或红如瓜瓤,或赤白相杂如鱼脑。且伴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等症状,为痢疾临床特征。多见于夏秋季。痢疾多由外受湿热、疫毒邪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其病位在肠,湿热、疫毒、寒湿之气壅阻肠中,气血与之相搏而凝滞,大肠传导失司,故呈腹痛,脉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赤白,且里急后重。主要有胃肠湿热、寒湿困阻,感受疫毒、暑入厥阴、下焦虚寒、阴虚内热、休息痢、嘴口痢八种证型。 痢疾一病,历代医籍论述繁多,名称不一。《内经》称为肠僻,《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下利、热利。葛洪《肘后方》以痢称之,区别于一般的腹泻,为后世所宗。 本症与腹泻的区别是,虽均有腹痛、便次增多,但腹泻无里急后重,便非脓血状。痢疾虽有时可见纯血便,但肠风下血清而色鲜,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但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大便脓血是现代医学中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症还涉及现代医学的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肠癌、肠结核、血吸虫病等。

【症状】

(1)胃肠湿热,起病较急,腹部疼痛,下痢赤白黏冻或脓血,量少黏稠,发热恶寒,腹痛腹泻,便次频繁,滞下不爽,里急后重,并兼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恶寒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或兼有胸脘痞闷,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困阻: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状如豆汁,清稀而腥。腹痛绵绵,喜暖畏寒,里急后重,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胸痞闷而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多沉细。
(3)感受疫毒:发病急骤,病势凶险,壮热烦渴,腹痛剧烈,后重尤甚,痢下鲜紫脓血,或呈血水状,秽臭异常,便次频频,甚则神识昏迷,痉厥。少数患者可见呼吸喘促,呕吐恶心,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甚而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危象。舌质红绛,苔多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4)暑入厥阴:发热烦渴,下痢血水,或赤白相兼,里急后重,甚则四肢抽搐,身发斑疹,小便短赤,舌质紫绛,苔白如霜。
(5)下焦虚寒:痢疾经久反复,下痢稀薄,带有赤白黏冻,或紫褐血色。肛门窘迫,努挣不已,仅迸出黏液数滴。腹中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腹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形寒面白肢冷,腰痠怯冷,甚则脱肛下坠,滑脱不禁,舌淡苔白,脉虚细。
(6)阴虚内热:痢下日久,经年反复,下痢赤白黏冻,或下鲜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五心烦热,夜甚早凉,形度乏力,烦渴不宁,舌干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7)休息痢:起病缓慢,病程较久,时发时止,或轻或重。发作时痢下黏垢,赤多白少,状如果酱,或纯下污浊紫血,臭秽异常,腹痛,里急后重。休止期常觉腹胀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日久面色无华,怯冷倦怠,形体消瘦,舌淡苔腻,脉多细弱,称为休息痢。
(8)噤口痢:下痢赤白,饮食不进,或食则呕恶,食入即吐,胸脘病闷,神倦面垢,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大肠湿热型:湿热壅滞胃腑,损伤血络而下痢脓血,湿热阻碍,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常,则腹痛,大便脓血,便次频繁,下痢不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大便黏腻而腥臭。
(2)感受疫毒和暑入厥阴型:二者均系疫毒为患,起病急骤,下痢脓血。疫毒之邪伤人,起病急骤,病情险恶。疫毒内盛化火,见壮热烦渴,恶心呕吐,毒热内扰心营,热盛动风而出神昏痉厥,舌质红绛。暑入厥阴大便脓血,是暑热疫毒内陷厥阴,移毒大肠而下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虽有腹痛,但不似疫毒之剧烈绞痛。亦不似疫毒之便次频繁,多伴有暑热症状。
(3)下焦虚寒与阴虚内热型:二者均属久痢致虚,然而久痢伤正者,有伤阴伤阳两种,伤阴者精血津液悉从痢去,多见烦躁热渴;伤阳者脾肾之阳皆由痢损,易有滑脱厥逆。其鉴别要点:虚寒大便脓血是久痢伤阳,以脾阳不振或脾肾阳虚为主症,中焦虚寒,消运无权,水谷不能正常布化,致大便稀薄而带黏冻血衣,腹部隐痛而喜热喜按,脾虚下陷,因摄无权则滑脱不禁。阴虚内热大便脓血乃久痢伤阴,以阴虚内热为主要见症,虽有腹痛锦绵,下痢赤白黏冻,虚坐努责等类似虚寒症状,但下痢日久,阴液受损,营血亏耗,每见午后潮热,或发热夜甚,心烦口干,时有于呕,舌干红少苔,或见剥苔,脉细数,与虚寒症不同。
(4)休息痢:大便脓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作时,大便黏溏,或挟紫血汁,色如果酱,腐臭难闻,有轻度腹痛和里急后重。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之症。正气因病邪久恋而日渐耗损,邪气因正气虚惫而留恋不散,日久气血两亏,缠绵不止。
(5)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呕而不能食,表明脾胃衰伤,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日衰,后果严重,预后不佳。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水分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大肠俞5440双穴
腹结54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痢疾有显著疗效,不仅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急性菌痢发病期间应进行床边膈离,注意饮食。中毒性菌痢病情急重,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5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

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家三阴交针刺。


1、脾胃虚寒证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

常用药:灶心土、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2、肠道湿热证

证候:便血色红粘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结,买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3、气虚不摄证

证候: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方1

新鲜红薯250g,粳米200g,白糖适量,加水2000ml,煮粥早晚热饮服。

方2

阿胶6g,糯米l00g,水800ml。先将糯米煮粥,将熟时取捣碎阿胶放入锅中,边煮边搅匀,粥稠胶化即可,早晚各1次温服,3天1疗程。

方3

鲜荷叶1张,粳米50g,冰糖适量。鲜荷叶切细,煎取浓汁150ml去渣,入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400ml,同煮为稀粥;或每次取干荷叶末20g,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500ml,煮开将熟时入荷叶末,文火煮沸,每日2次温服。

方4

柿饼50g,南梗米50g,清水400ml,煮至米花粥稠,早晚温服。

方5

新鲜荠菜250g,洗净切碎,北粳米50-100g,加水500-800ml,煮成稀稠粥,每日早、晚温服。

方6

木耳5g(黑白均可),清水浸泡数小时,粳米50g,砂糖适量,加水400ml,文火煮至米花汤稠,每日晨起空腹温服。

方7

酸枣根30克,水煎温服。

方8

龙眼核(去黑皮)研末,每日空腹时开水送服6克。

方9

讙菜根200克,洗净捣烂取汁,调入蜂蜜适量,治淋浊便血。

方10

清蒸茄子:茄子二个,洗净后切开放在碗内,加油盐少许,隔水蒸熟食用。有清热,消肿,止痛功效。适用于内痔发炎肿痛,内痔便血,高血压,痔疮便秘等症。

方11

组成:茶叶、醋。

法:茶叶浓煎,分3次,每次加小半杯醋服。

主治:便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