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

所属科室:二阴症状
所属部位:肛门直肠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34:54 AM

【大便失禁概述】
大便失禁是指排便不能随意自控,滑脱不禁,甚至大便滑出不知者称为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古代医籍中尚无专文论述,或称“滑泄”,或称“遗矢”,都是指大便失禁而言。常因督脉损伤,年老体衰,久病正虚,久泄不愈,脾虚气陷,肠道湿热瘀阻等,引起脾肾虚损,肛门失约所致。临床有虚实之不同,但主要有脾肾阳虚、寒邪伤中、气虚下陷、热毒炽盛四种证型。 本症与泄泻有所不同,泄泻常先有腹痛肠鸣,再排出粪便,在排便时尚能控制。若便次繁多,但自己尚能约束,或肛部手术后而大便失禁者,均不属本症讨沦范围。本症主要由脾、肾、大小肠等发生病变所致。临床上以虚证和寒证为多见,实证和热证较少见。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脊柱外伤、久泻、休息痢、脱肛、肛门及肠道癌瘤、高年体衰及久病虚损等病中。

【症状】

(1)热毒炽盛:多见于疫毒痢患者,起病急骤,下痢脓血或有粘冻,大便自遗,高热烦躁,口渴,甚则神昏抽搐,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2)寒邪伤中:排出粪便稀薄如水,病程短,兼有饮食不思,或腹胀肠鸣,或恶寒骨楚。舌苔白,脉沉或浮紧。
(3)气虚下陷:大便时时流出而不知,排出粪便稀烂无恶臭气味,甚至脱肛不收,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呆滞,纳后脘闷,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咣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弱无力。
(4)脾肾阳虚:泄痢日久,大便失禁,便次频繁,肛门失约,时时流出黏液便,排出粪便溏薄,无恶臭气味,形寒怯冷,面色恍白或黧黑,四肢不温,食少腹胀,腰痠耳鸣,两足浮肿,小便清长或遗尿,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热毒炽盛大便失禁:常见于疫毒痢、高热神昏之时。疫疠之邪,其性暴戾,伤人最速。湿热毒疫,蕴结肠道,正气内溃,正不胜邪,热毒内陷心营,窍闭神昏,大便自遗。
(2)脾肾阳虚大便失禁与气虚下陷大便失禁:二者都是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但病因病机不同,一是阳气衰微,一为中气下陷,脾肾阳虚者,多见于久泻久痢患者,或五更泄泻日久,损伤脾肾。脾阳不振,中宫虚寒,健运无权;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而化精微,致久泻不止,滑脱不禁,下利清谷,四肢逆冷等脾肾阳虚症状明显,中气下陷者,常见于年老体弱,久病不愈者,脾气虚衰,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致大便失禁。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命门5460单穴
关元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大肠俞5440双穴
第4天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百会5230单穴
长强52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本病的预防应注愈饮食调节,忌食辛辣、生冷之品,注意调畅情志。

主穴:长强、百会穴、足三里、八露.

配穴:热毒炽盛加合谷穴、曲池;湿邪伤中灸关元穴、神阙穴;气虚凹陷灸气海穴、百会穴;脾肾阳虚加脾俞穴、肾俞穴、命门穴.

实际操作:基本扎针,依据虚补、实泻标准实际操作.长强斜刺,针头往上与骶骨平行面刺进0.5~1寸,不可捅穿十二指肠,防止感染,提插捻转平抹平泻法;百会穴向后平刺0.5~1寸,捻转补法;足三里向腹部斜刺1~1.5寸,提插捻转补法;八罄直刺1~1.5寸,提插捻转平抹平泻法.配穴依据虚补实泻的标准,选用提插捻转补泻的方式,关元穴、神阙穴、气海穴、百会穴艾灸疗法.扎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


(一)寒邪伤中

1,临床表现:大便失禁,排出粪便稀薄如水,病程短,兼有饮食不思,或腹胀肠鸣,或恶寒骨楚。舌苔白,脉沉或浮。

2,病因病机:寒邪内阻,中焦运化失司,肠道传化失常。故大便失禁,排出粪便稀薄如水。

3,治法:温中祛寒:佐解表鼓邪。

 4,方剂:紫苏干姜汤(经验方)加减。

药物:紫苏10g,炮干姜3~6g,煨木香6~l0g,防风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茯苓15g。

方义,炮干姜温中散寒,和脾止泻;紫苏,防风解表祛寒,兼能升发脾气;木香调气和中,煨用兼可止污;神曲、麦芽消食和中;茯苓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加减:小便不利,加泽泻、车前子,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若滑泄不止,可加乌梅炭、木瓜涩肠止滑泄。

5,变通法;发热恶寒,骨楚身痛,大便失禁,排出粪便稀薄如水,起病急、病程短,为风寒之邪直中,可用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药用羌独活、柴胡,荆芥、防风、茯苓、桔梗等,解表祛寒,逆流挽舟。

(二)脾肾阳虚

1,临辟:表现:大便失禁,排出粪便漕薄,无恶臭气味,病程多较长久,兼有形体瘦弱,面色咣白或冀黑,四肢不温,两足浮肿,小便清多或遗尿。舌淡嫩,脉沉细无力,

2,病因病机:命门火衰,脾阳衰弱,阳气不足,大肠虚精。

3,治法:温补脾肾,收涩止滑。

4,方剂:六柱散(《济生宵》)加减。

药物:茯苓15g,淡附子6~10g,党参10g,木香6g,肉豆蔻10g,诃子肉10g。

方义:附子温阳散寒,党参补益正气,茯苓渗湿健脾,木香调气畅中,肉豆蔻、诃子肉固涩止滑。

加减:寒极盛者腹冷形寒,加肉桂、干姜温中散寒。

5,变通法:脾肾阳虚、阴寒极盛者,可用桂香丸(《三因方》)加减,药用附子、肉豆蔻、茯苓、桂心、干姜、本香、丁香等,温阳散寒,收涩止滑。服后阴寒之邪消散,仍用六柱散以巩固疗效。

(三)大肠虚寒

1,临床表现:大便失禁,排出粪便稀烂无恶臭气味,常兼饮食少思,神疲乏力,脱肛不收。舌淡苔薄白,脉弱。

2,病因病机:久泻而阳虚,大肠虐寒,传送约束无权。3,治法:涩肠固脱。

4,方剂:固涩丸(《罗氏会约医镜》)加减。

药物:白术15g,煅牡蛎10g,淡附子6~10g,千姜6g,肉豆蔻10g,赤石脂10~15g,诃子肉10g,石榴皮l0g。五倍子10g。

方义:附子、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牡蛎、赤石脂、五倍子收敛固涩、盏肠止滑,肉豆蔻、诃子肉、石榴皮涩肠固脱。

加减;大便失禁滑泻不禁者,加罂粟壳涩肠,神疲气短,脱肛不收者加党参、黄芪补气健脾。

5,变通法;如大肠滑脱,而叉脾肾虚弱较明显者,可用真人养脏汤(《局方》)加减,补益脾肾、涩肠固脱,药用人参、白术、白芍、当归、肉豆蔻、肉桂、甘草、木香、诃子皮、罂壳,如中气下陷,大肠滑脱较明显者,可用四神丸、补中益气汤合方,药用党参、黄芪、升麻、柴胡、白术、肉豆蔻、炮姜炭、五味子、吴萸,甘草、诃子、乌梅、赤石脂等,补中益气、固涩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