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症

所属科室:儿科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36:04 AM

【小儿流涎症概述】
小儿流涎症又名流涎不收,临床上比较少见。中医称“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来,以3岁以下的幼儿为最多见。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流涎是唾液增多的症状。下述几种情况可致:①牙齿萌出使唾液增多,属生理现象;②小儿口内、咽喉炎症,患儿常同时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疱疹性咽炎多见;③神经系统疾病:唾液腺是交感、舌咽神经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经的中枢在丘脑,如果流涎相关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受损可造成流涎;④某些药物也可引起。中医认为涎乃脾所主,脾胃虚寒不能收摄其津液,收摄无权则流涎不止。

【症状】

凡小孩在l岁以上,口水不自主地从口角一侧或二侧同时流下,轻者只在睡眠中出现,清醒即止;重者昼夜不停。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身柱38-4540单穴

合谷38-4230双穴

廉泉38-4540单穴

神阙38-4540单穴
第2天肾俞38-4540双穴

涌泉38-4230双穴

神阙38-4540单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艾灸对小儿流涎症有效,但施灸时很麻烦,需要父母有耐心。

【案例】

患儿,男性,1岁零2个月。
流涎半个月,无其他异常。嘱其父母用艾条悬灸:身柱、神阙、廉泉各10分钟。灸完第二天,流涎减少;连续灸3天,流涎止住,停灸。


【小儿流涎梅花针疗法一】

  叩剌部位:脊柱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口唇周围。

  操作规程:首先选择脊柱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共六条线,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采取轻刺激均匀叩刺,先里后外,自上而下,至皮肤潮红。然后选择口唇周围用轻刺激叩刺,先内后外1~2遍,注意不要叩刺破损皮肤。

  操作间隔: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病即止。

  主治:小儿流涎。

【小儿流涎梅花针疗法二】

  叩剌部位:足三里、合谷、地仓。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采用轻刺激对双侧足三里、合谷、地仓进行叩刺,每穴15~20下。

  操作间隔: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中病即止。

  主治:小儿流涎。


1.脾胃积热型

症状:口中流涎,唇红面赤,口舌疼痛或糜烂溃疡、口干口苦,便秘尿赤,烦躁不宁,叫闹啼哭,舌尖红赤,苔黄或黄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方用清胃散或泻黄加减。

处方:生地10克、黄连6克、黄芩8克、生石膏15克、山栀子、灯芯草各6克、丹皮6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滑石、石斛、茯苓各10克。

2.脾胃虚寒型

症状:口中流涎不止,神怯、面色苍白,四肢微冷,纳呆食少,或腹胀时满,或便溏泄泻,舌淡苔薄,脉弱,指纹淡红不显。

治法:益气健脾,温中摄涎。

方药:六君子汤合甘草干姜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半夏、陈皮、益智仁、苡仁。

【方一】

药物组成:栀子3克,石膏9克,黄连3克,生地6克,黄芩3克,茯苓6克,灯心3克。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泻脾的功能。适用于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症见小儿流涎而唇红舌赤,或口疮口糜,烦恼不宁,叫扰啼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指纹紫滞。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公丁香3克,木香6克,法半夏3克,陈皮6克,白术6克,干姜3克。

功能主治:具有温中补脾的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流涎。症见小儿流涎而无热证者,或面色苍白,四肢微冷,口鼻气冷,唇舌色淡,指纹淡红隐而不显。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摄涎饼】

【方1】

【来源】经验方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方2】

原料﹔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白面粉400克,食盐、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个。食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

用法; 1~2岁者,每日2次,每次半个;3~4岁者,每日2次,每次1个;5岁以上者,每日3次,每次1个。一般用药1~2料。

二、益智粥

【来源】《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三、姜糖神曲茶

【来源】民间方

【原料】生姜两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四、白术糖

【来源】《江苏中医》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