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下血

所属科室:二阴症状
所属部位:肛门直肠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37:05 AM

【大便下血概述】
大便下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是指血自肛门排出,或血随便夹杂而下,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多因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以致于胃肠脉络受损,血液下渗肠道所致。其病位在肠,多为风火熏迫,阴络被伤,阴血不藏;或饮酒食辛,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化热蕴毒,灼伤阴络,壅遏气血而致,日久耗伤阴阳气血,见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之象。临床有虚实之不同,但主要有风火熏迫大肠、大肠湿热蕴毒、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滞胃肠五种证型。 《灵枢•百病始生》称谓:“后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张景岳指出:“血在便后来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肾;血在便前来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证治要诀》云:“血清色鲜红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医学入门》有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者,称“血箭”。所以后世医家根据出血部位,有远血、近血之分;按血色鲜黯,有肠风、脏毒之别。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肛门部疾病如痔疮、肛裂,胃肠病变如痢疾、结肠癌,以及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急性热病,血溢病(血友病等)、紫癜病以及黄胖病(钩虫病)、蛊虫病(血吸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

【症状】

(l)风火熏迫大肠: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饮冷,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2)大肠湿热蕴毒:大便下血,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兼见面目发黄,口干而苦,不欲饮食,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少食腹胀,便下不爽,气味秽臭,或者灼热坠胀.里急后重,或发热,口渴饮冷,小便短赤,或混浊,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
(3)肝肾阴虚: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遗精,腰痠膝软,形休消瘦,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4)脾肾阳虚: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为便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5)瘀滞胃肠:大便下血色黯红,脘腹疼痛如刺,腹腔中包块固定,便血黯黑,或呕紫黑血块,面色无华或青紫,潜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斑点,脉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1)风火熏迫大肠便血与大肠湿热蕴毒便血:二者均属热证、实证,风火熏迫大肠便血,属于“肠风”,风火熏迫肠腑,火热迫血妄行,故临证多见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下如溅、质清色鲜,甚则纯下鲜血,兼见口渴饮冷、口苦口臭、大便燥结、苔黄脉数等症。大肠湿热蕴毒便血,皆因湿邪蕴结体内,下注大肠,化热蕴毒,壅遏气血,而致大便下血,属“脏毒”,因其蕴积毒久而始见,故下血紫黑污浊,色黯不鲜如黑豆汁,甚则成片作块。湿热阻滞,气机不利,见胸脘痞满、呕恶少食、腹胀便结、肛门肿痛、苔腻脉滑等症。
(2)肝肾阴虚便血与脾肾阳虚便血:二者皆属虚证,遇劳频发。然肝肾阴虚便血,水亏火旺,扰动阴络而发生便血,证属虚热,见先便后血,血色深红,点滴而下,体倦乏力,兼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阴虚火旺等表现。脾肾阳虚便血,脾胃阳气虚损,失于统摄,肾气亏乏,失于封藏,阴络血溢,发生便血,属先便后血之“远血”,质清稀、色黯淡,或黑腻如柏油。兼见面色淡而不泽,短气懒言,肢冷畏寒,脘腹隐痛,尿清便溏,舌淡脉微等阳虚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脾俞5450双穴
天枢5450双穴
太白4830双穴
第3天大肠俞5440双穴
中极5460单穴
阴陵泉4830双穴
第4天肾俞546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5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承山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便血有一定的疗效,临床当根据便血的病种与证侯进行论治,若对导致便血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便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及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湿热内蕴

1.治则: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2.处方:承山、隐白、长强。

3.方义:承山属膀胱经,因足太阳经别之一支别入于肛门,故针此穴可清化肠腑湿热;长强为督脉之络穴,可通任督而利腑气,二穴配合,治下血有效,如《百症赋》云:“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隐白系脾之井穴,善清脾胃湿热,为古人所喜用的治便血穴位之一。由于本型症情较急,取穴重在治标。

4.治法:三穴均用泻法。长强穴宜深刺,用气至法导出针感向肛门扩散。承山,手法不应过重,以免后遗不适感。隐白,取针后须挤恶血。

(二))脾胃虚寒

1.治则: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2.处方:太白、脾俞、中胱、气海。

3.方义:太白系脾经之原穴,脾俞为脾之背输穴,二穴配合以健脾统血;中腕乃胃之募人,温中消痛止血;气海助元,使统摄之功能更得以加强。本方着眼治本,健运中州,气血生化源源不绝,当能养血止血。

4.治法:气海穴以艾卷雀啄法温灸;中胱穴先施泻法,后施补法,以补为主;余穴均用补法。


【方剂来源】《经验良方全集》

【组成用法】艾叶二钱侧柏叶一钱生地八分蒲黄3分莲蓬壳三个地榆一钱藕节--钱桑皮八分

水两盅,煎八分,空心服效。如鼻红,加升麻一钱。【功效应用】治疗便血。

{按语】本方集诸止血药于一方,凉血止血效神。

大便下血特效方

【处方】白萝卜4两红花5钱椿根白皮2两蜂糖4两【用法】水煎,分四次温服,连服3剂即瘾。

【病历】曹得聚,男,42岁,郾城县张茂吴村人,患此病数年不愈,经用此方80余例,效果良好,屡试屡验。

【方出】新庄张芳轩


1、组成:生姜、血见愁各适量。用法:共捣烂,米汤送服。

2、组成:黑豆、生姜、附子各10克。用法:水煎服。

3、组成:艾叶12克、姜汁15克。用法:艾叶煎,加姜汁服。

4、组成:干姜、艾叶、附子各等量。用法:共为细末,每次9克、水煎服。

5、组成:干姜30克。用法:炒半黑,研为细末,每次6克,1日2次,米汤送服。

6、组成:黑茶叶、椿根白皮各9克,荔枝干、核桃、枣肉各6克。用法:水煎服。

7、组成:茶叶3克、柿饼6 个、冰糖15克。用法:后二药入罐炖熟,入茶叶拌匀食用。

8、组成:鲜≥荠、绍兴酒。用法:捣烂与酒调匀服。

9、组成:乌梅、浓茶。用法:乌梅烧为末,每次6克、茶调服。

10、组成:茶叶、醋。用法:茶叶浓煎,分3次,每次加小半杯醋服。主治:便脓血。

11、组成:绿茶2克、赤芍15克、甘草5 克。用法:后二药以水1000毫升煮沸15分钟,入绿茶即可。分5次温服,1日服1剂。

12、组成:柏子仁20粒,米酒1杯。用法:同煎服。主治:湿热便血。

13、组成:黑豆250克、米酒300毫升。用法:黑豆炒焦黄研为细未,以煮热的酒泡,去豆饮酒。每次50毫升,1日2次。

14、组成:蜂蜜6 克、木瓜粉6 克。用法:开水溶蜜后,冲服木瓜粉,早晚服。主治:大便下血。

15、组成:柏叶、黄河。用法:煮酒服,1日2次。

16、组成:菅根9克、生姜3克。用法:切细以香油炒热,沃酒去渣饮之。

大便有血是怎么回事

百病调理

47 0

立即观看 7/9/2021 9:48:47 AM
立即观看 7/9/2021 9:47:43 AM

大便带血什么原因

百病调理

32 0

立即观看 7/9/2021 9:48:12 AM

大便带血有哪些疾病

百病调理

31 0

立即观看 7/9/2021 9:46:56 AM
立即观看 7/9/2021 9:46:2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