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膻中 | 45-50 | 40-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厥阴俞 | 47-52 | 40-60 | 双穴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心俞 | 45-52 | 40-50 | 双穴 |
内关 | 42-47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灸疗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好。患者要劳逸结合,饮食以易消化、清谈、营养丰富、少食多餐、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定时定量为原则,心律失常患者禁忌浓茶、咖啡、香烟、烈酒、煎炸及过咸、过甜、过黏食品,少食细粮、松花蛋、动物内脏,兼有水肿者,应限制饮水量。
【案例】
崔××,女性,45岁。
病史及症状:患高血压4年,血压一般为200/100 mmHg;心率极不稳定,在130~38次/分之间波动;有胃溃疡史;最近又因情绪激惹引致右半身不遂。现症:心悸,胸闷憋气,易怒,头晕、头痛,胃脘难受,饭后呃逆,小便频数,右半身不遂,卧床不能转动,右手不能伸展,脉率38次/分。
灸疗:按上表处方灸。灸8天后,脉搏增至44次/分,心悸、胸闷减轻。用艾条熏右手指60分钟,手即能伸开,打嗝,呕吐止,小便次数减少,感觉全身松快,已能下地活动;灸至1个半月时,脉膊已稳定在60次/分,血压有时正常,有时不正常,不拄拐可以自己行走,睡眠好,不再易怒;灸至3个月,右手已如正常,能缝衣服了,血压为140/85mmHg,脉膊一直正常。
(一)辨证论治
【心虚胆怯证】
①体针
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斌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针刺治疗】
①体针
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足三里、关元、三阴交。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撇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针刺治疗】
①体针疗法
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脾俞。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疗法
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撇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心阳不振证】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①体针
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肾俞、太溪、大陵。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②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撇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针刺治疗】
体针
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耳针
选穴: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
方法:每次选4~5穴,轻刺激。或用撇针或王不留行籽贴耳穴。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名】益气养阴汤。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生地12克,麦冬12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生姜6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杨百方<心律失常>
【心率增速汤】
组成:生黄芪15克,红参10克(单蒸冲服),川桂枝10克,熟地15克,制附片6克,当归10克,鹿角霜10克,炙麻黄6克,山萸肉10克,细辛6克,元参10克,五味子10克,丹参10克,炒枳壳10克,桔梗10克,三七粉3克(分次吞服),麦冬10克,炙甘草15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水煎3次,分3次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
加减:颅内压增高加泽泻15克;伴水肿加五加皮15克;伴梗塞性黄疸加鸡内金10克;伴流感加板蓝根12克;伴心肌炎加山豆根12克,柏子仁10克;伴冠心病加全瓜萎15克。
功效:益气温阳,通脉养血。主治窦性心动过缓。
善后:原方加山豆根12克,柏子仁10克,制丸药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3次。
医案:王某某,男,34岁,农民。患头昏、心慌、乏力1年多,医院诊为“窦性心动过缓”,经治疗未愈。近来上腹胀、纳少,头昏、心慌、乏力等症状加重,故来求治。投20味心率增速汤治疗,患者连服25剂后,心率由47次/分,增加至59次/分,头昏、心悸均减轻。原方制丸,患者连服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心率增至68次/分,诸症亦消失。1年后追访,病愈后未复发。
按语:本病指窦性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及其原发病之表现的循环系统疾病。本病属中医“心悸”、“头晕”等范畴,治宜抓住脉慢和心率缓之特征,采用益气温阳、通脉养血之品,组成心率增速汤,并附证加减用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心率增速汤具有增加心率和脉率之功能。
【宁心汤】
组成:生黄芪30克,玉竹30克,苦参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3克,磁石60克(先煎)。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心律快加重苦参至30克;心律慢去苦参;失眠加柏子仁12克,夜交藤15克;胸闷痰多加全瓜萎15克,广郁金12克。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宁心。主治心律失常。药简力宏,多年投用屡验。
医案:常某,女,31岁。自感心慌,活动后心跳异常,气短,胸闷头昏,四肢乏力,有低热,心电图示房性早搏。来求诊时,投宁心汤加减治疗,服药35剂后,多次心电图复查均为正常。访1年,未见复发。
(1)脏臛
鲜猪心(带血)150克。将猪心切片,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盐,煮为臛。分3次食用。
功效:养心安神,补血。
景天三七炖猪心
鲜景天三七60~90克,猪心1个《保留内部血液)。2味同置砂锅内,加水适量,炖熟透,去药渣。分2次在1日内食尽,连服10~30天。
功效:化瘀、补心、安神。
龙枣羊心
龙眼肉20克,大枣20克,羊心1个。将羊心用清水洗净切片,与大枣、龙眼肉共放砂锅内,加适量水,文火炖煮,羊心肉熟烂即可,加调料食用,1日1剂,连服数日。
功效:补益心脾。
芝麻枣仁虾糕
虾仁200克,肥猪膘肉100克,酸枣仁2o克,远志4克,芝麻150克,鸡蛋3个,面包片24片,精盐2克,味精1克,绍酒5克,干淀粉25克,白糖5克,生菜12o克,麻油5克,菜油800克〈耗15o克)。将枣仁、远志洗净烘干研末,虾仁、肥膘肉剁成茸,与鸡蛋清、精盐、味精、胡椒面、湿淀粉加工搅制成“糁”。芝麻洗净晾干。鸡蛋和干淀粉调制成蛋清豆粉。生菜洗净,切成丝,用白糖、醋、麻油调拌好。面包片两面抹上蛋清豆粉,再分别抹上糁糊,一面撒上芝麻向下,放入五成热的油锅内炸成金黄色捞起,放入条盘一端,另一端放上生菜即成。佐餐食之,或作早点。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