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

所属科室:全身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3/2021 5:13:13 PM

【瘫痪概述】
瘫痪或称“摊缓”,是指肢体软弱无力,肌肉弛纵不收,难于活动或完全不能活动而言。古代医籍所称的“四肢不用”、“四肢不举”、“足不收”等均属本症范畴。

【症状】

(1)肺胃津伤:外感发热期,或发热后,见上肢或下肢软弱无力,手不能持物,足不能任地,甚则瘫痪,渐致肌肉皮削,皮肤干枯,心烦口渴,咳呛痰少,手足心热,两颧红赤,咽干唇燥,尿短赤热痛,舌红而少津,苔黄,脉细数.
(2)肝肾阴虚:病势缓慢,逐渐下肢或上肢瘦弱不用,腰脊痠软不举,久则骨肉瘦削,有时麻木、拘挛,筋惕肉瞤,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遗精早泄,潮热盗汗,两颧潮红,低热,咽干,尿少便干,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3)湿热浸淫:四肢或双下肢痿软无力乃至瘫痪,肢体灼热,得凉稍舒,身热不扬,胸闷纳呆,面黄身困,首如裹,额面虚浮,口干苦而黏,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寒湿浸淫:颜面水肿或虚浮晦滞,四肢困重,行动笨拙,乃致瘫痪,腰脊痠楚,脘闷纳呆,泛恶欲吐,女子带下,或有肌肤瘙痒,足跗微肿,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缓。
(5)脾胃气虚:渐见下肢痠软无力,以至瘫痪,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倦怠,面色淡白无华,头晕肢困,便溏,食少纳呆,舌淡苔薄,脉细软。
(6)肾阳虚衰:四肢痪瘫,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倦怠乏力,腰痠腿软,足附微肿,四肢冰冷,阳痿遗精,皮肤毛发脱落,出汗异常,舌淡白,尺脉弱。
(7)瘀血阻络:多于外伤后立即出现下半身瘫痪,二便失禁或秘结,不知痛痒,足附水肿,苍白,皮肤枯而薄,继而肌肉瘦削,肌肤甲错,四肢不温,胸腰或肌肤刺痛,舌质红,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涩。
(8)肝郁血虚:患者多愁善感,喜悲伤欲哭,一遇激怒则突发四肢瘫痪,然四肢肌肉虽久病亦多不瘦削,肌肤润泽,伴两胁胀痛,暖气纳呆,口苦,舌淡红,脉弦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肺胃津伤与肝肾阴虚瘫痪:肺胃津伤多由温热病邪引起,温热病邪犯肺,或病后余热未清,肺热熏灼所致。张子和云:”大抵痞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温热病邪最易耗伤津液,肺朝百脉而为娇赃,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化源,热邪客于肺胃,中焦化源不足,上焦无以宣散,百脉空虑,肌筋失养,致手足瘫痪。
(2)肝肾阴虚瘫痪: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肾藏精,主作强,主骨。若禀赋不足,房劳过度,则精血亏虚,肝肾不足,无以濡养骨骼、筋脉,而成瘫痪。二者临床表现不同,肺胃津伤瘫痪,多由外感温热之邪,而见津液耗伤的症状,如高热,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咽干唇燥,尿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而肝肾阴虚瘫痪主要表现为腰痠腿软,头晕目眩,耳鸣遗精,麻木,筋惕肉瞤,兼见阴虚内热之症状,如颧红唇燥,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少苔,脉弦细数而无力。因此,二者虽均有阴津不足的表现,但致病因素不同。前者因外感所致,临床表现以实热为主,后者因内伤所致,临床表现以虚热为主。
(3)湿热浸淫瘫痪与寒湿浸淫瘫痪:湿热浸淫之瘫痪多因外感湿热病邪,或久居湿地,汗出入水,遇雨跋涉,以致湿郁化热,湿热互结,浸淫筋脉,造成四肢弛缓不用。亦有因醉酒厚味,饮食失节,生湿化热,蕴结筋脉,气血无以濡养筋脉,而造成四肢瘫痪。寒湿浸淫瘫痪多为外感寒湿之邪,或久居湿地,以致寒湿浸淫筋脉,渐积而造成;或饮食生冷,饥饱无度,致脾失健运而寒湿内停,湿邪浸渍肌肉而致四肢瘫痪。此证之发生,多先有肢困,乏力,以后渐致瘫痪。然少数可由劳累出汗,寒湿乘虚而袭,突然出现四肢瘫痪的。前者表现为湿热之症状(身热不扬.面虚浮晦滞,口黏而干,肢困,脘闷,纳呆,舌胖大,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滑数;后者则主要为寒湿之症状(面色虚浮而晦滞.纳呆脱闷,形寒肢冷,舌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缓)。
(4)脾胃气虚瘫痪与肾阳虚衰瘫痪:脾胃气虚瘫痪多因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失职,食少纳呆,水谷精微无以化生精微,生化之源枯涸,四肢肌肉筋脉失养,日久而致瘫痪。肾阳虚衰瘫痪多因禀赋不足,久病阳气耗损,肌筋失于温煦所致。前者辨证要点为:四肢瘫痪,脾胃虚则食少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四肢瘦削,舌淡白,脉虚弱;后者之辨证要点为:四肢瘫痪,肾虚(耳鸣、遗精、发脱、腰脊痠痛等)及寒象(形寒肢冷,面白目清,尿清便塘,脉沉迟)明显,可资区别。
(5)瘀血阻络瘫痪与肝郁血虚瘫痪:前者多由外伤引起,亦可由于久病瘀血留着,或气滞血瘀,经脉运行不畅,肌筋失养所致;而后者则多由情志所伤,起病前患者有明显情志不舒,肝郁则疏泄功能失调,肝血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四肢瘫软不用。瘀血阻络瘫痪,因外伤所致者,病情较重,久病瘀血停滞者,病情较轻,且伴有局部肌肤刺痛,其瘫痪常按不同阶段呈现弛纵或拘挛,如迁延二年则难以恢复。后者调情志可迅速恢复,不留后遗症状。前者可见外伤瘀血症候,如明显的外伤部位,或肌肤甲错,舌苔淤紫,脉细涩;后者可见肝郁气滞症候,如胸胁胀满,纳呆吸气,口苦,脉弦涩。
四肢瘫痪症多为重症,较难治,临床须仔细辨别。辨证准确,早期治疗,方可取得疗效,如初期误治,迁延时机则多难以恢复。至于瘫痪日久.久病必瘀,临床治疗参以活血化瘀、和营通络之法,可提高疗效。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肩髃5030双穴
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第4天阴陵泉4830双穴
悬钟4830双穴
风市4830双穴
第5天风池5230双穴
百会5230单穴
外关4830双穴
第6天环跳4830双穴
丰隆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病案:
《郑氏针灸全集》瘫痪、痿僻、半身不遂,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诸穴依次从上往下用灸法,使热感传到肢体末端,以温通经络,通调气血。


【艾灸体会】

瘫痪一症,重症居多,治疗较难,临床辨证务必仔细,首先考虑瘫痪的部位和范围,然后结合发病过程、其他神经征象(如感觉障碍)、全身情况(如发热与高血压等)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才能取得疗效,如早期误诊误治,迁延时机则往往难以恢复。瘫痪日久,气虚血滞,脉络势必瘀阻,佐以活血化瘀、和营通络之法,往往有助于提高疗效。瘫痪严重者,必须加强护理工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骨隆起处避免受压,并定期改变体位,防止发生褥疮。并发尿路感染者,应给以留置导尿定期冲洗。针灸治疗以外.更要多作主动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或崎形。


主穴:上肢瘫痪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下肢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上巨虚、悬钟、解溪、太冲、三阴交.并结合局部和循经取穴.

配穴:肺胃津伤加肺俞、胃俞、尺泽;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湿热浸淫加胃俞、三焦俞、阴陵泉、内庭;寒湿留阻加脾俞、胃俞、膀胱俞、委阳、三阴交;脾胃气虚加阴陵泉、解溪、脾俞、胃俞;肾阳虚衰加带脉、复溜、命门、腰阳关;瘀血阻络加手三里、血海、太冲、公孙、大包;肝郁血虚加大陵、内关、血海、太冲.

方义:局部取穴通经活络行气为主.加肺俞、胃俞、尺泽益气生津;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补益肝肾;加胃俞、三焦俞、阴陵泉、内庭清热除湿;加脾俞、胃俞、膀胱俞、委阳、三阴交散寒除湿;加阴陵泉、解溪、脾俞、胃俞健脾益气;加带脉、复溜、命门、腰阳关温阳散寒;加手三里、血海、太冲、公孙、大包祛瘀通经;加大陵、内关、血海、太冲解郁补血通络.

操作:先取俯卧位,后取仰卧位.进针得气后,用捻转补法,留针20-- 30分钟.虚寒症用灸法,用隔附子饼灸3~5壮.


方1

[组成〕尼泊尔老鹳草9g,筋骨草9g,舒筋草9g。

〔用法〕水煎服。

方2

[组成〕鲜伏生紫堇块根4~一5粒。

〔用法〕捣烂,开水送服,每日1~3次,连服3个月。

〔附注〕此方用于高血压中风所致的偏瘫。

方3

〔组成〕委陵菜250g,大风藤25g,五香血藤250g,兔儿风,250g.

〔用法〕泡酒连续服用,每日早晚各服30g。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关节痛。

方4

[组成]白金条4.6g。

〔用法〕蒸鸡吃。

[附注〕此方用于偏瘫。

方5

[组成]九龙根(龙须藤根)30g,猪肉、黄酒各适量。

〔用法〕同煮熟,吃肉喝汤。

[附注〕此方用于偏瘫。

方6

[组成〕千金藤根适量。

[用法〕先用千金藤根15g,水煎服,连服7天。然后用千金藤根30g,烧酒500g,浸7天,每晚睡前服—小杯,连服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