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痉厥

所属科室:妊娠病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4:53:18 PM

【妊娠痉厥概述】
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后,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颈项强急,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时自醒,反复发作,甚至昏迷不醒,状如癫痫者,称为妊娠痉厥。又称“子痫”、“妊娠痫证”,古称“子冒”、“子风”、“儿痉”。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又有不同名称,若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发生在新产后,称产后子痫,临床以产前子痫多见。 就临床所见,妊娠痫证的发生,其阴虚不足为本,而风、火、痰为标。一般临床分为阴虚肝旺和脾虚肝旺两种证型。 本病相当于西医中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好发于年轻初产妇及高龄初产妇,尤以体型矮胖,或有营养不良、严重贫血、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糖尿病史者,易发本病。妊娠痫证是产科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症状】

(1)阴虚肝旺:妊娠后期,常感头痛、头晕、头胀、眼花、视力模糊,或有恶心,心悸气短,面目及下肢微有浮肿等子痫先兆。病发时卒然昏仆,抽搐,口吐白沫,舌红或绛,脉弦劲而数。
(2)脾虚肝旺:妊娠后期,水肿逐渐加剧,尿少,胸闷恶心,纳差,并见头痛头胀,头晕眼花等子痫先兆。病发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虚弦而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阴虚肝旺妊娠痉厥与脾虚肝旺妊娠痉厥:两者皆由肝阳上亢所致,但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不同。前者多因肾阴素亏,孕后血养胎元,阴液益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以致肝阳上亢;后者则系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发为水肿,留滞经络,精血输送受阻,脾不散精,肝乏濡养,以致肝阳上亢。临床特征以头痛头晕,头眩眼花为主证。惟兼证各异。阴虚肝旺妊娠痉厥,必兼舌红而绛,脉弦劲而数,脾虚肝旺妊娠痉厥,必兼肢体水肿,胸闷恶心。这是本症的辨证要点。
(2)妊娠痉厥之临床辨证,首先要鉴别阴虚肝旺或脾虚肝旺。亦有少数患者井无明显先兆征象,而突然发为子痫的。
妊娠水肿、先兆子痫和妊娠痉厥,三种证候之间的病因病机,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脾虚水湿不运,滋而为肿,继则土湿木郁,肝极化火,灼伤阴津,阴虚阳亢,遂致眩晕,进而肝风内动,酿成妊娠痉厥,因此及时治疗水肿,或先兆子痫,是防止发生妊娠痉厥的关键。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风池5230双穴
水沟4830单穴
后溪4830双穴
第2天肝俞544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第3天脾俞545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4天肾俞5460双穴
太溪4830双穴
涌泉5260双穴
第5天印堂4830单穴
申脉483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艾灸体会】

本症往往由子晕、子肿治疗不及时发展而来。发病前患者常有下肢水肿、头晕头痛、眼花目眩、上腹不适、胸闷恶心、蛋白尿等先兆征象。妊娠期间必须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对于预防本症发生非常重要。一旦发病,应早期诊断与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护理对于本症至关重要,注意防止患者跌仆,取下活动性假牙等。若子痫不能控制可考虚终止妊娠:子痫得以控制,亦应适时终止妊娠。以减少母婴围产期死亡率和产后并发症。必要时应该中西医结合积极治疗。

【体穴】

[取穴]

主穴:水沟、后溪、风池。

配穴:阴虚肝旺者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虚肝旺者加脾俞、足三里、肝俞、太冲、行间、脾俞、足三里。若神志昏迷加灸气海、涌泉;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头目眩晕加四神聪、印堂;抽搐不止加阳陵泉、曲泉;病在夜间发作加照海,白昼发作加申脉。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水沟向上刺0.5寸,雀啄捻转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后溪直刺1寸;风池向鼻尖斜刺1.2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方中水沟为督脉穴,醒脑开窍、镇静安神、熄风止痉;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可统督阳气,醒脑开窍;风池熄风止痉。肝俞、肾俞、太溪补益肝肾,熄风潜阳;脾俞、足三里、肝俞、太冲、行间、脾俞、足三里健脾补虚,肝俞、太冲、行间平肝潜阳。气海、涌泉益气醒脑开窍;下关、颊车疏调面部经气;头目眩晕加四神聪、印堂镇静安神止眩;阳陵泉、曲泉舒筋止痉;申脉、照海调整阴阳。

【阴虚肝旺】

[主要症候] 妊娠后期,头痛头胀,头晕眼花,视力模糊,或有恶心,心悸气短,手肢麻木,面目及下肢有浮肿等子痫先兆。病发时卒然昏仆,抽搐,口流白沫,舌红或绛,脉弦劲而数。

[病因] 因肾阴索亏,孕后血养胎元,阴液益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以致肝阳上亢。

[治则]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 羚羊钩藤汤。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出现抽搐或昏迷即为子痫,可用羚羊钩藤汤加莲子心、菖蒲以清心开窍。

【脾虚肝旺】

[主要症候] 妊娠后期,水肿逐渐加剧,尿少,胸闷恶心,纳差,并见头痛头重,头晕眼花等子痫先兆。病发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口流白沫,舌质淡胖,苔薄或腻,脉虚弦而滑。

[病因] 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发为水肿,留滞经络,精血输送受阻,脾不散精,肝乏濡养,以致肝阳上亢。

[治则] 健脾利湿,平肝潜阳。

[方药] 加减羚羊角散或当归芍药散加羚羊角粉、葛根、桑寄生。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发生抽搐和昏迷者,即为子病,方用加减羚羊角散去葛根、川芎,另加苏合香丸,每日2次,每次丸,鼻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