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

所属科室:妊娠病症状
所属部位:肛门直肠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06:49 PM

【胎漏概述】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等。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诸候》指出胎漏的主证是“妊娠数月而经血时下”,其病因是“冲任脉虚,不能约制手太阳、少阴之经血故也”。《校注妇人良方》认为“冷热不调,七情失宜,气血不和”均可引起“妊娠下血”。究其原因有气虚、血虚、肾虚、血热、虚热及外伤诸端。 本病发生在妊娠早期,类似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若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则类似于西医学的前置胎盘。

【症状】

(1)气虚:妊娠早期,阴道不时下血,量少不鲜,或下黄水,面色咣白,精神倦怠,怕冷,气短。腰痠腹胀下坠,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滑。
(2)血虚:妊娠胎漏下血,量少色淡,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而滑。
(3)肾虚:胎漏下血,量少色淡,腰脊痠痛,腿软乏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滑,脉滑或沉弱、两尺尤弱。
(4)血热:妊娠前半期,阴道不时下血,血色鲜红,面红唇赤,心烦失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数而滑。
(5)虚热:胎漏下血,时下时止。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口燥咽干,饮水不多,两颧潮红,午后发热,掌心灼热,舌红无苔,脉细数,两尺尤细。
(6)外伤:体质虚弱,胎漏下血,腰痠腿软,或小腹坠胀,神疲乏力,舌淡,苔正常,脉滑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气虚胎漏与血虚胎漏:皆为虚证胎漏。但病因、病机不同。气虚胎漏,多因素体虚弱,或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孕后罹疾,损伤正气,以致气虚下陷、荫胎之血无所凭依,冲任失守则胎漏生矣,而血虚胎漏,则多因素体血虚,或孕后恶阻较重,以致脾胃受损,化源不足而血少,血少则胎失所养,冲任不固,遂致胎漏。其辨证要点是:气虚胎漏,其漏量少,血色不鲜,常下黄水,并见面色咣白。精神倦息,怕冷,腹胀下坠,舌淡,脉虚等症状;血虚胎漏,则必见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质淡红,脉细滑而数等血虚不荣的症状。
(2)肾虚胎漏:多缘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怯,冲任不固,而发生胎漏下血。然亦有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以致冲任不固,先漏而后堕者。其辨证要点为:必见腰脊痠痛腿软,头晕耳鸣,尺脉细弱等症状。
(3)血热胎漏与虚热胎漏:皆因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所致。但病因不同,又有虚实之别。前者属实证.多因体素阳盛,孕后阴血养胎,阳气益盛,或母体患温热之疾,邪热内伤胎元;而后者为虚证,多缘肾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其辨证要点为:血热胎漏者,因“胎气有热而不安者,共证必多烦热、或渴、或燥、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脉滑数等症。”(《景岳全书•妇人规”而虚热胎漏者,必见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咽干口燥,欲饮不多及午后潮热、掌心灼热,舌红无苔,脉细数等症状。
(4)外伤胎漏:多系跌仆、触撞、坠落、闪挫,或劳累过度,损伤胎气,以致胎漏下血。此类胎漏,洋询病史,即可明了,进而脉证合参,辨证不难。
临床鉴别胎漏时,要详审病因,细辩脉证,还要与激经相鉴别。激经,又称”妊娠经来”、“盛胎”、‘垢胎”。其临床特点是:在妊娠初期,月经仍按期来潮,但来亦必少,且“饮食精神如故,六脉和缓,滑大无病”。对孕妇、胎儿无明显损害,属一种异常生理现象,到妊娠四、五个月后自行停止,不必用药。而胎漏下血乃不时而来,且多有全身见症,又宜坠胎、小产,不可忽视。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肾俞5460双穴
太溪483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第3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梁丘4830双穴
第4天膻中5450单穴
百会5230单穴
气海5460单穴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病取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以免损伤胎气,思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优郁恼怒和思想过度紫张,尽最避免一切可以引起子宫收缩的刺激,如重复的阴道检查等。应禁房事。

【体针】

[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肾俞、内关。

配穴:气虚者加气海、百会、膻中;血虚者加膈俞、血海;肾虚者加太溪、复溜;血热者加曲池、太冲;虚热者加太溪、行间;外伤者加膈俞、血海、梁丘、委中、气海。

[操作]

毫针刺,针刺甲补平泻,虚者可加艾灸。中脘沿皮向下平刺0.8寸,足三里直刺12寸,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肾俞针刺1寸,内关直刺1寸并向外关透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取胃募中脘、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以益气扶脾助生化之源,配以脾俞、肾俞以补脾益肾,加强脾肾之气以固冲任止血而安胎;佐以内关以行气理血。诸穴合用起到补脾益肾、养血安胎之目的。气海、百会、膻中补益中气,升陷安胎;膈俞、血海养血安胎;人溪、复溜补肾安胎;曲池、太冲清热养血、止漏安胎;太溪、行间滋阴清热、止漏安胎;膈俞、血海、梁丘、委中、气海扶气养血、安胎止漏。

【肾虚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治则] 补肾固冲,止血安胎。

[方药]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艾叶炭。

[处方]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方义] 菟丝子补肾益精安胎;桑寄生、续断固肾壮腰以系胎;阿胶、艾叶炭养血止血安胎。全方重在补益肾气,固摄冲任,肾气足则冲任固而胎漏自止。

[加减] 兼气虚下坠甚者,酌加党参、黄芪益气安胎。

【气虚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治则] 益气养血,固冲止血。

[方药] 固下益气汤(《临证指南医案》)。

[处方] 人参、白术、熟地、阿胶、白芍、炙甘草、砂仁、艾叶炭

[方义] 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熟地、白芍补血以濡养胎元;阿胶、艾叶炭养血止血安胎;砂仁理气安胎,且使补而不滞。全方有益气养血,固冲止血之效。

【血热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口渴饮冷,溲黄便结,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加味阿胶汤(《医宗金鉴》)去当归。

[处方] 阿胶、艾叶、生地、白芍、当归、杜仲、白术、黑栀子、侧柏叶、黄芩。

[方义] 黑栀子、侧柏叶、黄芩清热止血安胎;生地、白芍养血凉血安胎;杜仲、白术补肾健脾以固胎;阿胶、艾叶养血止血安胎。全方有清热凉血,止血安胎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