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萎不长

所属科室:妊娠病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11:43 PM

【胎萎不长概述】
妊娠四五个月后胎儿虽存活但生长发育缓慢,孕妇腹形及宫体明显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者,称为胎萎不长。 《诸病源候论》“胎元在胞,血气资养,若血气虚损,胞脏冷者,胎则翳燥萎伏不长”,“妊娠之人有宿夹疴疹”,或“有娠之时节适乖理致生疾病”,以致“脏腑虚损,气力虚赢,失于养胎,而令胎不长”。《陈素庵妇科补解》又认为:“妊娠忧郁不解,以及阴血衰耗,胎燥而萎”。说明情志抑郁可以引起本病。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病因和论治方法,“受胎之后而漏血不止者有之,血不归胎也”;“妇人中年血气衰败者有之,泉源日涸也”;“妇人多郁怒者有之,肝气逆则血有不调,而胎失所养也”,“血气寒,而不长者,阳气衰则生气少也”,“血热而不长者,火邪盛则真阴损也”。清代《女科经纶》认为“妊娠以十二经脉养胎,全赖气血以充养胎元,而气血之旺,惟以脾胃水谷之气化精微而生血气”,治疗本病总以“健脾扶胃为长养之本”;《张氏医通》则主张“治胎气不长,必用八珍、十全、归脾、补中之类,助其母气,其胎自长”,同时还说“胎不长者,此必父气之孱弱”,说明张氏已认识到本病与父性也密切相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已臻完善,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在临床上一般将胎萎不长分为肾气亏虚、气血两虚、阴虚血热和气滞血瘀四种证型。“胎萎不长”应与“胎死不下”区别。 本症为腹形虽小,但胎儿存活,胎动存在,而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孕期胎死腹中不下,则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反而缩小。通过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本症相当于西医学的“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属于高危妊娠之一,如不及时冶疗,不但影响胎儿发育,还可导致堕胎、小产、胎死腹中,甚至影响出生后的体能与智力发育,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症状】

(1)肾气亏虚: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痠软,头晕耳鸣,或形寒畏冷,手足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2)气血两虚: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阴虚血热: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颧赤唇红,咽干喜饮,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少,脉细数。
(4)气滞血瘀:妊娠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胸胁胀闷,或有腹部胀痛或刺痛,肌肤干燥或甲错,口干不欲饮,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弦或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肾气亏虚胎萎不长与气血两虚胎萎不长:二者同为虚证。肾气亏虚胎萎不长,因素体肾虚,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气虚弱,精血不足,胎失滋养,而致胎萎不长;气血两虚胎萎不长,因素体气血不足,或胎漏下血日久,耗伤气血,冲任气血不足,胎失濡养,而致胎萎不长。肾气亏虚者,腰膝痠软明显,且伴有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等肾虚症候,肾虚阳气不足,则见形寒畏冷,手足不温等症状;气血两虚胎萎不长,有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等气血不足之表现。
(2)阴虚血热胎萎不长:多由孕妇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或孕后过食辛辣及辛热药物,以致热邪灼伤阴血,胎为热邪所伤,又失阴血的濡养,因而导致胎萎不长。其临床特点是:颧赤唇红,咽干喜饮,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舌红,苔少,脉细数。
(3)气滞血瘀胎萎不长:因素性抑郁,孕后情志不遂,气滞血安,冲任不畅,胎元失养,故使胎萎不长。其临床特点是:胸胁胀闷,腹部或有胀痛及刺痛,肌肤干燥或甲错,口干不欲饮,舌质黯,脉沉弦或涩。
胎元在胞,全赖血气以养。《胎产心法》云:“凡长养万物,莫不由土,故胎元生发虽主乎肾肝,而长养实关乎脾土”,故治疗宜重在补脾胃,益气血,养胞元。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肾俞546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太溪4830双穴
第3天脾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第4天膏肓5460双穴
命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艾灸体会】

胎萎不长相当于西医“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属高危妊娠,对有重度恶阻、胎漏病史及有烟酒偏嗜史的孕妇应普惕该病的发生。产前定期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本病产生的主要机制是气血阴阳不足,不能营养其胎,而致胎儿生长迟缓。多以补养气血,调理脾肾为治疗大法,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动态观察胎儿发育,若胎死宫内要及时下胎益母。

【体针】

[取穴]

主穴:气海、血海、脾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肾气亏虚者加三阴交、关元、膏肓、太溪、命门、志室;气血两虚者加关元、膏肓、二阴交、膈俞、气海俞;阴虚血热者加太溪、行间、三阴交;气滞血瘀者加膈俞、三阴交、行间。

[操作]

毫针刺,补虚泻实,虚者可加艾灸;气海沿任脉沿皮刺0.5寸,血海直刺1寸,脾俞向脊柱斜刺o.8寸,肾俞直刺1寸,足三罂直刺12寸,关元温和灸10分钟。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胎萎不长以虚为本,补虚为治疗该病第一要旨、取气海、血海双补气血;脾俞、肾俞滋养脾胃;足三里调理脾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诸穴合用调养气学,补益脾肾。三阴交、关元、膏肓、太溪、命门、志室补肾益气养胎;关元、膏肓、三阴交、膈俞、气海俞补气养血育胎;太溪、行间、三阴交滋阴清热,养血育胎;膈俞、三阴交、行间理气活血,养血安胎。


【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 妊娠四五个月后,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身体羸弱,面色萎黄或咣白,头昏心悸,气短,少言,舌淡嫩,脉细弱无力。

[治法] 补血益气养胎。

[代表方] 胎元饮。

[方药] 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杜仲、陈皮。

【脾肾不足证】

[主要证候] 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腰膝酸软,纳少便溏,或形寒胃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补益脾肾,养胎长胎。

[代表方] 寿胎丸合四君子汤。

[方药]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续断、党参、白术。

【血寒宫冷证】

[主要证候] 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滑。

[治法] 温肾补阳,养血育胎。

[代表方] 长胎白术散加巴戟天、艾叶 。

[方药] 炙白术、川芎、黄芪、川椒、干地黄、炒阿胶、当归、牡蛎、茯苓。

【参芪桂皮炖鲫鱼】

[食材] 

鲜鲫鱼1条500克,党参、黄黄各20克,桂皮6克。

[做法]

将党参、黄芪、桂皮盛于鱼肚内,加适量调料和水,隔水炖熟后服食鱼汤,隔日1料,分2次服,3次为一疗程。

【桂莲糯米粥】

[食材] 

桂圆30克,莲肉200克,糯米150克。

[做法]

同置锅内加水1500毫升,熬成粥后服食。每日1料,分3次服,5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