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

所属科室:产后病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5:20:01 PM

【产后发热概述】
产后发热指分娩后出现全身发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产后一二日,由于阴血骤虚而出现的轻微发热,属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西医学产褥感染可参照本症治疗,其重症,可危及产妇的生命。

【症状】

(1)外感风邪:发热恶寒,头痛身重,腰背痠楚,口干不渴,无汗或自汗,舌苔薄白,脉浮。
(2)外感邪毒: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面红,口干、饮水不多,小腹疼痛或拒按,恶露秽臭,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滑数。
(3)气虚:身热不甚,动则热增,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语声低怯,身体倦怠,或自汗出,舌质胖淡,苔薄白,脉浮数无力。
(4)血虚:发热夜甚,两颧时赤,或有盗汗,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纳差,舌质淡苔少,脉细数。
(5)伤食:发热不扬.恶食嗳腐,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异臭,舌苔多厚腻,脉滑。
(6)血瘀:时有低热,恶露较少,色紫黯或夹血块,少腹阵痛拒按,口燥不欲饮,舌略紫.苔薄,脉涩或细弱。
(7)蒸乳:产后二三日内忽然发热,乳房胀满疼痛但不红肿,性急易怒,舌质正常,脉弦滑或弦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产后外感风邪发热与产后外感邪毒发热:皆为实证,且起病急而热势甚。但两者起因与证候有别,故治亦不同,外感风邪发热乃围产后感受风邪,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而外感邪毒发热乃因产后血室正开,邪毒乘虚内侵,或会阴裂伤,感受邪毒化脓而引起,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面红,口干,渴不多饮,小腹疼痛或拒按,恶露气臭,舌红苔黄,脉数.两者相比,前者病邪偏于表,后者邪毒炽于内。
(2)产后气虚发热与产后血虚发热:同属产后虚热,但患者之体质与病因、症状有明显区别。气虚发热见于气虚阳虚之体,复因产后操劳过早,损伤中气,虚阳外浮,故见发热。血虚发热见于血虚阴虚之体,由于产时出血过多,阴不维阳,故见发热。两者的鉴别要点为:气虚发热者热势不甚,烦劳则增,伴有气短,身困,自汗,舌质胖淡等症,血虚发热者入夜热增.伴有颧赤、盗汗、心悸,脉细数等症。
(3)产后血瘀发热与产后蒸乳发热:同属内瘀发热。但前者因恶露不下,淤血阻滞,营卫不和所致;后者因阳明气滞,乳脉不通,乳汁停滞引起。所以,虽然两者均见发热,但证型不同。血瘀发热,症见恶露不下,少腹痛而拒按,脉涩,舌紫。蒸乳发热,症见乳汁不下,乳房胀痛,脉弦滑。
(4)产后伤食发热:乃因产后饮食不节,食停胃脘所致,其特点为:热势不扬,时作时止,伴有嗳腐时呕,脘腹胀满,大便异臭,舌苔厚腻而黄。
产后发热证型复杂。临床辨证,要根据产后的生理特点,即虚中夹瘀,瘀中有虚,然后视其邪气之盛衰来确定证候的性质。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5240单穴
次髎5450双穴
中极5460单穴
第2天风池52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中脘546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针灸对本病疗效较佳,实证所致经5次治疗,虚证所致经20次治疗,即可获愈。治疗时应切记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应时时顾扶正气,时时牢记“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

【方一】

[取穴]

主穴:中极、次髂、大椎。

配穴:外感者加风池、合谷;血虚阳浮加足三里、三阴交;伤食加脾俞、中脘。

[操作] 根据虚补、实泻原则操作。

[方义] 

中极、次髂可疏调冲任及胞富气血、祛邪消滞而治疗胞宫病症,对产后病症一般均可取之;大椎为治疗发热之验穴,对外感内伤等各种原因引起之发热均有疗效,疾出针兼有清热解毒功用;风池、合谷疏风解表,清热泻火;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调节三焦经气;脾俞、中脘调理脾胃。

【方二】

[取穴] 

劳言、太冲、中冲、血海、涌泉。

[操作] 以泻为主,不宜灸。

[方义]

产褥感染发热,邪在营血,是因邪热内陷所致,治当清心泄热凉血解毒。劳官为心之荥穴,中冲为心之井穴,二穴相配清心火泄毒热。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清泄血热之功。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涌泉为足少阴经井穴,二穴相配可退热开窍。诸穴相伍以图内陷之热得除,心火得泄,心神得安。

【感染邪毒证】

[主要证候] 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气秽臭,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代表方]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方药] 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加减] 若高热不退,大汗出,烦渴引饮,脉虚大而数者,属热盛伤津之候。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外感证】

[主要证候] 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代表方]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方药] 当归、熟地、芍药、川芎。

【血瘀证】

[主要证候]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代表方]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

【血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 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方药] 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爆炒苦瓜丝】

[食材] 苦瓜1根,植物油、盐适量。

[做法] 先将苦瓜去内膜、洗净,顺丝切成细丝备用;锅里倒油烧热,爆姜丝葱丝后,加入苦瓜丝,用盐煸炒片刻即成。

[功效] 苦瓜中含有苦瓜甙、类蛋白活性物质、类胰岛素活性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赤豆汤】

[食材] 赤豆100克,红糖50克。

[做法] 先将赤豆洗净,放入锅里加水;烧开后用旺火煮20分钟,然后加入红糖,再改用温火煮至烂熟后,吃豆喝汤。

[功效] 赤豆营养丰富,具有除湿清热、散血消肿之功效,红糖可以补血,适合于产后发热者食用。

【蜜芷茶

[食材]  白芷、荆芥各等量,

[做法] 研末分包(每包约15克)。每次取1包与5克新茶,一起用沸水200毫升冲泡15分钟,再将药汁与蜂蜜少许混合后,温热饮用,每日不超过3次。

[功效] 适用于产后感冒风邪,如为风热感冒或产妇平素阴虚血热者则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