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弓反张

所属科室:全身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3/2021 5:15:31 PM

【角弓反张概述】
角弓反张是指项背强急,腰背反折,身体后仰如弓状的症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首先提出角弓反张一词,列“角弓反张候”,云:“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角弓反张可见于多种急性热病、急慢惊风、破伤风、各种脑膜炎等疾病中。

【症状】

(1)寒湿阻络:角弓反张,口噤不语,四肢抽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簿白,脉浮紧。
(2)阳明热炽:角弓反张,手足挛急,面红目赤,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口渴引饮,甚则谵妄,腹胀便结,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有力。
(3)热扰营血:角弓反张,口噤抽搐,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失眠,甚至昏迷谵妄,或见斑疹透露,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
(4)虚风内动: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面白无华,舌质淡,脉弦细。
(5)金创风毒:角弓反张,恶寒发热,头痛,颜面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寒湿阻络角弓反张:本证由外感寒湿之邪,阻滞经络,湿性凝滞,寒主收引,故出现角弓反张,口噤不语,筋脉拘急等症。因寒湿邪在表,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等表证。
(2)阳明热炽角弓反张与热扰营血角弓反张:阳明热炽角弓反张为外邪入里化热,邪热熏蒸于阳明气分,热炽伤津,筋脉失养所致,所以在角弓反张,手足挛急的同时,出现面红目赤,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阳明热盛的表现。热扰营血角弓反张为外感温热之邪,内传营血,内热亢盛,引动肝风所致,所以在角弓反张口噤不语的同时,出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时有谵语,甚至昏迷谵妄,斑疹,舌质红绛,脉弦细数等营分及血分的证候。若迁延日久,阴液耗损,筋脉失养,余热未清,则出现低热盗汗,颧红消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之证。阳明热炽角弓反张与热扰营血角弓反张,除角弓反张之外,二者之鉴别在于前者兼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数有力等阳明热盛之证;后者则见身热夜甚,神昏谵语,皮肤斑疹等热扰营血之证。
(3)虚风内动角弓反张:本证由于久病正虚,或汗、下、失血造成气血两伤,筋脉失养而拘急所致。所以在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的同时,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细等气血严重不足之症。本证无表证,亦无大热证,可与寒湿阻络、阳明热炽及热扰营血三证之角弓反张相鉴别。
(4)金创风毒角弓反张:此证因金创或一般外伤皮肉破损,创口不洁,风毒之邪侵犯经脉所致,又称“破伤风”。本证虽然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强口噤等表现与上述诸证有相似之处,但必有外伤史及颜面肌肉痉挛呈苦笑面容等独特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百会523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太冲4830双穴
第2天囟会523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合谷4830双穴
第3天风池5230双穴
外关483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第4天后溪4830双穴
大敦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第5天印堂4830单穴
涌泉526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案例】

张升灸神阙、囟会为主治疗生儿破伤风疗效观察
灸神阙、囟会为主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疗效观察。共治898例,经1~3次治疗,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吸乳正常)705例,3~10次治愈190例,死亡3例。治愈率为99.7%。

【艾灸体会】

(1)患者静卧,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须专人守护
(2)给予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抽搐频繁的患者,应防其咬伤舌头。
(3)伤口处理,在良好麻醉下扩创,扩创力求彻底。术后以3 %双氧水或1 / 400 。高锰酸钾液每日清洗伤2-3 次。
(4)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先采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然后再施针灸疗法。如针灸效果不显.即使是轻型破伤风也应该立即配合或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1)体针治疗

主穴:风池、合谷、太冲、水沟.

配穴:寒湿阻络加阴陵泉、三焦俞;阳明热炽加太阳、十宣;虚风内动加后溪、外关;热扰营血加大敦、行间;金创风家加八邪、下关、阳陵泉、太冲.

操作:嘱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取28号1~2寸毫针,直刺0. 5~1.2寸.采用重刺激,留针12小时~48小时,甚至可达72小时,首次治疗需延长留针时间.具体治法令患者轻轻侧卧,以28号1.5寸毫针(必须选择质地优良的新的不锈钢针),选上述穴位捻刺入一定深度.施以泻法后,将体表外端之针体连同针柄弯成直角,使与脊背平面呈平行状态,覆以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最后,轻轻将患者移成仰卧位.

面部及四肢穴位,均可用同法.在留针期间,密切注意观察,防止抽搐时折针.对危重抽搐者,加取耳穴神门、交感2穴,留针24小时以上.治疗破伤风,取穴可适当多一些,主治全身和主治局部的腧穴宜配合应用.

方义: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能清热熄风而醒脑;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合称四关,可平肝熄风而镇惊.水沟,可通调阴阳之逆气而开窍.配太阳,以加强清热苏厥之功;加十宣以加强镇惊止搐之效.以上均为古人治破伤风之常用穴.后溪为手太阳之俞、督脉之会,为熄风止痉之要穴;外关, 手少阳之络,别走厥阴,又这八脉交会穴而通阳维,故可熄肝风而清邪热;大敦、行间为肝经之井、荥穴,能加强清热熄风止痉之功.八邪为经外奇穴,可缓解局部抽搐‘下关,对牙关紧闭者有松利机关作用,此二穴,属局部取穴,阳陵泉、太冲能够定惊止搐.

(2)奇穴治疗

主穴:八鱼穴.

八鱼穴位置:共八穴,位置分别如下.

趾鱼穴:足趾腹部近趾甲处,左右各5穴.

跟鱼穴:足底,足跟前八字纹内,左右1穴.

眉三鱼穴:位于眉的头、中、尾部,左右各三穴.

眉间鱼穴:两眉正中处.

人中鱼穴:位于鼻柱下沟中部.

口周鱼穴:位于鼻翼旁,口裂纹尽处,左右各一穴.

百会鱼穴: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处.

指鱼穴:位于手指指腹近指甲处,左右各5穴.

治法:每次八鱼穴均取.均以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其中趾鱼穴、跟鱼穴、指鱼穴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直至肢端返温为宜;余穴毫针点刺,可留针.尤其是人中鱼穴宜留针至复苏.一般要求为:取微汗,以肢稍转温,口唇转红为验.在隐发期,可24小时刺l~2次;每日针1次.不计疗程.

【角弓反张的偏方1】

角弓反张的治疗便方。用天南星、半夏,等分为末,姜汁、竹沥灌下一钱。同时烘炙印堂。

【弓反张的偏方2】

破伤中风(筋急口噤,身如角弓反张)。用守宫(炙干,去足)七个、天南星(酒浸三日,晒干)一两、腻粉半钱,共研为末,以薄面糊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取七丸,以酒送下。不久,汗出。再服药一次,出汗一次即愈。或在本方中加白附子一两,蜜调成丸子亦可。此方名“守宫丸”。

[角弓反张的偏方3】

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噤肢强)用鼠一只,和尾烧成灰,调猪油敷患处。

【角弓反张的偏方4】

破伤风病(角弓反张)。用秋蝉一个、地肤子(炒)八分、磨香少许,共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角弓反张的偏方5】

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角弓反张,不能出声)。用大娱蚣—条,去头足,油炙,以竹刀劈为左右两半,研为末,各半加麝香五分。用时,以左半药末吹入左鼻,以右半药末吹入右鼻,但都只吹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末下,可再吹入少量,服下即止。

【角弓反张的偏方6】

产后中风,口噤,抽筋。角弓的张。用黑豆二升半,同鸡屎白—升炒熟,加入清酒—升半,再加竹沥,饮服。令发汗。

【角弓反张的偏方7】

产后中风(手足抽筋,角弓反张,不省人事)。用荆芥穗子,微焙为末。每服三钱,酒或童便送下。口噤则挑齿灌入,齿紧则由鼻灌入。此方名“华陀愈风散”,还有“如圣散”、“举卿古拜散”(亦即荆芥散之意,因举卿切音为荆,古拜切音为芥。这是用切音隐语来为药方名)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