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胁痛

所属科室:产后病症状
所属部位:胸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29:28 PM

【产后胁痛概述】
产后胁痛指孕妇分娩后,如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症状】

(1)血虚胁痛:两胁肋隐隐作痛,劳累更剧,头晕,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怯惊恐,恶露量多,舌淡苔白,脉虚细。
(2)气滞胁痛:常见右胁胀痛、或串痛,脘满胸闷,嗳气太息,口中乏味,不欲食,精神抑郁,或烦躁,舌淡苔薄腻,脉沉弦。
(3)血瘀胁痛:常见左胁掣痛、或刺痛,面微紫,恶露量少,色黯有块,舌略青,脉弦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l)产后血虚胁痛:多由产时失血过多,或恶露经久不断,肝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临床表现的特点是:胁痛隐隐,劳累加重;伴有面白或萎黄,恶露量多,脉虚细等血虚的见症。
(2)产后气滞胁痛与产后血瘀胁痛:一由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所致:一由冲任瘀阻,肝经血行不畅为患。鉴别要点为:前者疼痛多偏于右胁,其痛或胀或串,并伴有精神抑郁或烦躁,普太息,脘满胸闷,脉沉弦等气滞的见症。后者疼痛多偏于左胁,为掣痛或刺痛,并伴有面微紫,恶露少,色黯有块,舌略青,脉弦涩等血瘀的见症。
(3)产后胁痛,最当辨察虚实,一般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深呼吸不觉痛者为虚,痛甚者为实。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阳陵泉4830双穴
第2天中极546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艾灸体会】

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忌食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如系传染性肝炎,应注意膈离。

[取穴]

主穴:太冲、阳陵泉、期门。

配穴: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虚热者加行间;血瘀加中极。

[操作]

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余穴针用泻法。

【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病理: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
【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理: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
【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病理: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方剂: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等。
【肝络失养证】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病理: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方剂: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