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躁概述】
妇人悲伤欲哭,不能自控,精神恍惚,忧郁不宁,呵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称为脏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首先将妇人脏躁的证候特点描述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其后历代医家多沿袭仲景的论述,并以甘麦大枣汤或淡竹茹汤治疗。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以红枣烧存性,米饮调服,治脏躁自悲、自哭、自笑。近代医家陆渊甭《金匮要略今释》:“此病有发作性,其证候之复杂变幻,一切病无与伦比。”认识到脏躁属情志异常。
【症状】
(l)肝气不舒:精神抑郁,喜悲伤欲哭,不能自制。胸闷不舒,善太息,心烦不宁,两胁胀痛,或有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痰热郁结:喜悲伤欲哭,甚则哭笑无常,胸中室闷,咯黄痰,心烦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阳亢:喜悲伤欲哭,或善惊多疑,心烦失眠,午后面部烘热,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细而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气不舒脏躁与痰热郁结脏躁:二者皆属实证,但病因病机有别。前者多由情志抑郁,肝脏疏泄失职,影响神志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兼见肝郁气滞之证;后者多由气郁日久,郁而化火,炼津成风,痰热郁结,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常有哭笑无常,兼见痰热郁结之证。前者以肝气不舒为主,后者以痰热郁结为主,两者相较,后者比较重,多有哭笑无常。
(2)阴虚阳亢脏躁:多由素体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影响心神所致,故喜悲伤欲哭,善惊多疑,兼见头晕目眩,午后面部烘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等阴虚阳亢之征。其与肝气不舒脏躁、痰热郁结脏躁的鉴别在于:阴虚阳亢脏躁属虚证,本于阴虚,阴不敛阳,虚火上炎,影响心神,故其表现为一派本虚标实之象。而肝气不舒脏躁、痰热郁结脏躁则皆为实证,
(3)脏躁一症,当先分别虚实。实证或由肝气不舒,或因痰热郁结。以气郁为主者,精神抑郁,胸闷胁胀;以痰热为主者,胸闷,咳黄痰,心烦口苦。虚证则为阴虚阳亢,必见虚烦潮热,口燥咽干等症。临床从虚实、气郁、痰热入手,自能分辨清楚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支正 | 48 | 30 | 双穴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囟会 | 52 | 30 | 单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
间使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脏躁与患者的体质因素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精血内亏。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精神有关,除了艾灸与药物治疗之外,还可采用心理治疗,使患者思想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愈本病可起到辅助作用。
【辨证论治】
[脏躁]
主症:情感异常,如精神恍惚不宁,无故悲泣,喜怒无常,或突然失语,失明,胸闷气逆,吞咽困难,甚至突然昏厥,或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瘫痪,振动等。舌红,苔少或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处方:取督脉、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泻兼施。穴取水沟、内关、太冲、神门。
方义:本证以心神躁动为患,取水沟苏厥醒神;心藏神,内关、神门清泻心火以安神,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清肝火除虚热。
随证选穴:痰盛加丰隆;神志朦胧加涌泉、中冲;失语加通里;失明加攒竹、睛明;吞咽困难加天突、廉泉;口噤加合谷、颊车;四肢振动加太冲、阳陵泉。
[梅核气]
主症:喉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郁怒则甚,但饮食吞咽并不困难,胸闷或有胁痛,苔薄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解郁。
处方:取任脉,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穴取天突、膻中、内关、太冲、丰隆。
方义:天突功在降气利咽,膻中是气之会穴,和内关宽胸理气,太冲可疏肝解郁,四穴相配疏肝解郁理气,加除痰专穴丰隆,降火化痰。
随证选穴:咽喉干痛加照海、合谷、商阳;失眠加神门、三阴交;胃气上逆加中脘、足三里。
【耳针】
取穴:心、枕、皮质下、脑点肝、内分泌、神门、相应病变部位。
治法:针用泻法,每次取3~4穴,留针20分钟,隔日1次,5~ 10次为一疗程。若用电脉冲刺激法,输出电流量宜由小到大,以能耐受为度。恢复期可用埋针法或用王不留行籽压贴耳穴。
【心血不足】
[症状] 神疲恍惚,喜怒无常,呵欠频频,心烦不安,心悸失眠。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
[治则] 养心安神,甘缓和中。
[方药] 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 炙甘草10克、淮小麦30克、大枣10枚、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生地12克、麦冬10克、仇灯心2扎、合欢皮12克、郁金10克。
[加减] 头晕者,加生石决明15克(先煎)、白蒺藜10克;痰多者,加制半夏10克、陈皮6克;哭笑无常者,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
【阴虚火旺】
[症状] 心烦易怒,夜寐久安,梦多善惊,坐卧不定,时悲时笑,搜赤便秘。苔黄舌红,脉细数。
[治则] 滋阴降火,平肝清心。
[方药] 百合地黄汤加味。
[处方] 野百合30克、大生地15克、知母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煅龙骨20克、生石决20克(先煎)、杭白芍15克、麦冬12克、炒枣仁10克、夜交藤15克、怀牛膝10克。
[加减] 胸闷抑郁者,加苏梗10克、合欢皮12克;便秘者,加柏子仁10克、瓜萎仁10克(打)。
【痰火上扰】
[症状] 心胸痞闷,喉中痰黏,烦乱即怒。甚则狂怒,殴打扯衣弃物,或意识不清,语无伦次。
[治则] 清热涤痰,安神开窍。
[方药] 温胆汤加味。
[处方] 制半夏10克、陈皮6克、云茯苓12克、枳实10克、竹茹12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黄连5克、大枣9枚。
[加减] 痰迷心窍,神识不清者,加猴枣散1.5克(吞);苔白腻者,加苏合香丸1粒,吞服。
【肝肾不足】
[症状] 神志恍惚,无故悲伤喜哭,不能自控,呵欠频频,彻夜不寐,轰热汗出,心悸神疲。苔薄,脉细。
[治则] 补益肝肾,平调阴阳。
[方药] 二仙汤加减。
[处方] 生地12克、知母10克、黄柏6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女贞子12克、首乌12克、淮小麦2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
[加减] 精神抑郁者,加远志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夜不成寐者,加炒枣仁10克、柏子仁10克、夜交藤30克。
【浮小麦】
[食材] 浮小麦30克,生甘草10克,大枣5~10枚.
[做法] 上述食材加适量的水,以微火煎煮,每日服用两次。
[适应症] 适用于妇女脏躁症,表现为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易多虑,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者。
【百合】
[食材] 百合30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
[做法] 上述食材加适量的水熬粥,早晚食用。
[适应症] 能养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宁,精神恍惚,失眠者。
【合欢花】
[食材] 合欢花15~30克,大枣5~10枚。
[做法] 上述食材加适量的水煎煮,每日服用两次,或水煎待茶饮。
[功效] 合欢花具有解郁理气,养心益脾的作用;大枣具有健脾和胃,养心安神。
[适应症] 适用于妇女脏躁症,表现为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易多虑,失眠多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