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后期概述】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间膈四五十天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迟”、“经期错后”、“经水后期”、“月经落后”。
如月经周期每月仅延后三五天,并且没有其他不适者,属正常范围。若偶尔延后1次,下次月经仍如期来潮者,亦属正常范围。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月经终止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症状者,也不属病态。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认为“过于阴"或“阴不及”,即阴寒偏盛或阴精亏虚均可引起月经后期。明代,对于月经后期的认识和治疗实践都有长足的发展,如《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谓“盖阴胜阳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故令乍少,而在月后”。而寒邪之来,《景岳全书?妇人规》更明确提出即有“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又有‘阴寒由外而入”。同时张景岳还认识到”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说明血热阴伤,也可引起月经后期,《万病回春?妇人科》认为月经过期而来,紫黑有块者为气郁血滞。张景岳主张血少澡涩,治宜“清火滋阴”,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薛己、万全等还提出了补脾养血、滋水涵木、开郁行气、导痰行气等治法。到了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女科撮要》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使对月经后期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治疗至臻完替。
西医学称本病为“月经稀发”,多由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异常所致,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症状】
(1)血虚: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绵绵作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弱。
(2)肾虚:经期延后,小腹隐痛,舌淡苔白,量少,色淡,质清稀,喜热喜按,腰痠无力,脉沉迟或细弱。
(3)实寒: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质紫而黯,苔白,脉沉紧。
(4)气滞:经行延后,量少,色黯红,有块,乳房胀痛,小腹胀痛,精神郁闷,舌象正常,脉弦。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膈俞 | 47-53 | 50 | 双穴 |
血海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月经后期虚证多,实证少,既使有血瘀症状者,也不可多取活血行气祛瘀穴位。本病常与月经过少同时发生,若延后日久,经量亦减,有可能发展为闭经。治疗时应遵循滋养肝肾,填精益血的取穴原则。
【案例】
王某,女,36岁,已婚生1子。
主诉:月经延后10天左右,月经量少色黯红,有小血块,伴小腹胀,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红、脉弦。诊为气滞型月经后期。
艾灸:隔物灸仪施灸,取穴见上表。于月经前3天开始施灸,每月灸3个循环,连续灸3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后月经正常,诸症消失。
【体针】
[治则]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取穴]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配命门、腰阳关。
[治法]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用温针灸。
[方义]
气海可益气温阳,加灸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理三阴经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血虚】
[症状] 月经后期而行,伴量少,色淡红,下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治则] 补血调经。
[方药] 胶艾四物汤加味。
[处方] 陈阿胶9克(烊、冲),艾叶3克,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12克,大白芍10克,鸡血藤12克,山茱萸9克,仙灵脾10克。
[加减] 伴气虚者,加黄芪15克、白术10克;大便溏薄者,去当归,加丹参12克;腰酸者,加菟丝子10克;近月经期者,加莪术12克、红花9克、香附12克。
【血寒】
[症状] 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热敷痛减,肢冷畏寒。苔白,脉沉紧。
[治则]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加减。
[处方] 当归9克,川穹6克,大白芍10克,桂心3克,莪术15克,川牛膝9克,甘草3克,乌药10克。
[加减] 经量多者,去莪术、牛膝;腹痛有血块者,加蒲黄9克(包煎)、五灵脂12克。
【虚寒】
[症状]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小腹隐痛,喜用热敷,腰酸乏力,小便色清,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则] 温阳祛寒调经。
[方药] 艾附暖宫丸加减。
[处方] 艾叶6克,制香附9克,川断10克,川考6克,大白芍10克,黄芪10克,熟地10克,肉桂3克。
[加减] 近经期者,加红花3克;腰酸头晕者,加仙灵脾9克、菟丝子10克。
【气滞】
[症状] 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或有血块,下腹胀痛,胸胁及乳房胀痛。苔薄,脉弦。挟瘀者,经行下腹胀痛较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 理气调经。
[方药] 乌药汤加味。
[处方] 乌药10克,制香附9克,木香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柴胡9克,八月札9克,炙甘草3克。
[加减] 伴血瘀者,加莪术12克、生蒲黄10克(包煎);下腹胀痛者,加延胡索12克;气郁化火者,去木香,加川楝子9克、丹皮9克、山栀9克。
【党参老母鸡汤】
[食材] 党参20克,枸杞子、红枣各少许,老母鸡1只,盐3克,姜少许。
[做法] 将老母鸡洗净,切块,枸杞子、红枣、党参洗净,姜洗净,切丝。锅内注水,放入老母鸡、党参、枸杞子、红枣、姜丝一起炖煮。汤煮至熟时,加入盐调味,起锅装碗即可。
[功效] 党参可益气补虚,红枣既补气又养血,老母鸡大补元气、补虚生血。三者搭配炖汤食用。可改善因气血生化无源引起的血虚型月经不调,对经期延后、经量少、颜色淡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当归羊肉汤】
[食材] 当归35克,羊肉500克,姜适量,盐少许。
[做法] 将羊肉氽烫,捞起洗净,姜洗净,切段微拍裂。将当归洗净,切成薄片。将羊肉、生姜盛入炖锅,加6碗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1个小时,加入当归继续煮2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 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可促进血液循环,对血瘀或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均有疗效,羊肉具有暖胃祛寒、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作用,可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闭经,两者搭配,还能散寒止痛,改善腹部冷痛、腰膝酸软等症状。
【柴胡菊花枸杞茶】
[食材] 柴胡10克,枸杞子10克,杭菊5克,砂糖适量。
[做法] 将柴胡放入煮锅,加500毫升水煮开,转小火继续煮约10分钟。将陶瓷杯用热水烫过,再将枸杞子、菊花、砂糖放入,取柴胡汁冲泡,约泡2分钟即可。
[功效] 柴胡可疏肝理气、解郁安神,枸杞子可滋补肝肾,葡萄泻肝火。三者搭配煎水服用,对肝气不顺、郁结化热引起的月经来潮推迟,伴有经前烦躁易怒、乳房或胸胁胀痛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川芎肉桂姜茶】
[食材] 川芎10克,肉桂姜茶1包,老姜片、黑糖姜母汁各少许,糖包1包。
[做法] 将川芎洗净,放入平底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煎煮10分钟,捞去药渣,留汁。再将老姜片及黑糖姜母汁放锅中,煮沸后倒入装有肉桂姜茶的玻璃壶。加盖浸泡3-5分钟,附上糖包即可。
[功效] 川芎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有血中气药之誉,可治疗各种血瘀型病症,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老姜片温经散寒,三者合用,既活血化於,又散寒止痛,对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经期小腹冷痛者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