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 毕生致力于石氏伤科的学术内涵的发展,丰富完善石氏伤科诊疗体系。
·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先后主持完成“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骨密1号骨密2号(脾肾同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反应与修复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等多项课题研究。
· 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其“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建议”及“关于解决卫生系统职工住房困难”等提案获得优秀提案奖。
· 研制国家三类新药“复方紫荆消伤膏(原名石氏伤膏)”。

展开
师承

曾拜黄文东医生为师

展开
经历

1950年高中毕业,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针灸,外科,并师从黄文东医师攻读医学经典著作。
1955年开设私人诊所行医。
1968年进上海市黄浦区崂山地段医院任伤科主治医师。
1980年调入黄浦区中心医院。
1987年任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伤科主任医师至今。同年被推荐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
1990年9月任黄浦区中医医院首届院长。
1983年,1985年,1987年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
1986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工作者。
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
1992年为黄浦增辉十佳个人,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指导老师。
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仰山“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展开
相关文章
  • 石氏理伤独特之处

    石氏理伤基本原则是按照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概念,在论治时注重内调气血,外理筋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顾及损伤兼邪。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内治与外治结合方法进行具体施治。 一、气血兼顾而以血为主、以气为先。气血兼顾是治伤的总则,但应分清气与血的病变…

    查看更多

  • 石仰山手法特色

    石氏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手法首先是用于诊断的,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摸法在历代文献中都曾提及,石氏则在运用摸法的过程中还注意比,与健侧比与正常情况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通过手法获得诊断。以往,没有条件用x射线检查以辅…

    查看更多

  • 石仰山学术观点

    《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到气血。《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石氏认为:伤科疾病,不论在脏腑、经络(脉),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了气血的重…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