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概述】
呕吐,是指胃中食物或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症状。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呕吐与干呕一样,均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症状。本症多由外邪浸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胃气上逆所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贲门痉孪、幽门痉孪或梗阻、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食管痛、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
【症状】
(1)外邪袭胃: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呕吐,发热重,恶风或不恶风,头痛,身重,脘闷恶心,舌苔白腻或黄,脉浮而数等症状。
(2)胃中寒冷:呕吐,反胃,胃脘痞闷,胃痛,嗳气,畏冷,形瘦肢困,舌淡,脉弱。或胃痛甚,呕吐可先出清水,后吐出所食之物,以吐出为快。
(3)胃中热盛:呕吐,嗳腐吞酸,口臭,脘闷,尿赤,便秘,舌苔黄或腻,脉象弦或滑有力。
(4)饮食积滞:呕吐,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厌闻食臭,恶食,恶心,每以呕出为快,舌淡,苔薄白,脉象可正常。
(5)肝胃不和:呕吐时作,但吐出物量不多,胸闷脘痞,胸胁疼痛,口苦,苔黄,脉弦。
(6)胃阴亏虚:呕吐剧烈,先吐出食物,食物吐尽继之清水,清水吐尽继之胆汁,不能饮食,甚至水入即吐,口渴不能饮,咽干,舌红,脉象细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外邪袭胃呕吐:寒邪外束肌表,卫阳不得发越,气无从外越而上塞,或暑湿伤卫者,则呕吐,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舌苔白,脉浮紧等症状,或脘腹痞闷、纳呆、身重、肢困、或口中甜腻,或大便溏泄,舌苔腻等症状。
(2)胃中寒冷呕吐与胃中热盛呕吐:前者,因素体中焦脾胃阳虚,或暴食生冷而重伐胃阳,而脘胃疼痛,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脉弱等症状。后者因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湿热内蕴中焦,症见脘胃疼痛剧烈,呕吐亦剧,以吐出为快,吞酸、腐、口臭、脘闷、便秘、苔黄等胃热表现。
(3)饮食积滞呕吐与肝胃不和呕吐:前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而厌食,以吐出为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因肝郁不舒,横逆犯胃,呕吐恶心频频,但症状不甚剧烈,兼有胸闷、脘痞、胁痛、口苦、脉结等症状。
(4)胃阴亏虚呕吐:热病或久病,胃阴不足,胃气上逆,或术后,阴液不足,胃中虚热上逆而呕;或剧烈呕吐不愈,复伤胃阴,而致虚火上逆,呕吐愈剧,甚至滴水不入,呕吐之外,必见口干欲饮,舌红少津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不容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乳根 | 52 | 30 | 双穴 |
大陵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应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不能进食或出现脱水症状者,应及时输液,防治酸中毒。
主穴:内关、中腕、足三里.
配穴: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胃rt1寒冷加关元;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饮食积滞加下胱、璇玑;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
操作:内关直刺o.3~o.5寸;中院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关元宜灸.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手厥阴经与三焦相表里,故内关穴可宣通三焦之气机,和胃降逆;中院为胃之募穴,可通降胃气;足三里为胃之合穴,与中院相配为合募配穴法,主治胃腑一切疾患,调理脾胃,和胃降逆;外邪袭胃加合谷、三阴交疏风散寒,除湿止呕;胃中寒冷加关元温阳散寒;胃中热盛加内庭、梁丘以清胃热,止呕吐;饮食积滞加下院、璇玑消食导滞;肝胃不和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助主穴和胃降逆;胃阴亏虚加三阴交、血海补阴以养血,使胃得以濡养.
蜂蜜姜汁治呕吐
【功能主治】和胃止呕。用治反胃呕吐。
【偏方组成】蜂蜜2汤匙,鲜姜汁1汤匙。
【用法用量】上述2味加水1汤匙调匀,放锅内蒸热。稍温,顿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呕吐患者50例,其中服用2天而愈的21例,3~4天而愈的28例,5天而愈的1例。
豆腐白汤治呕吐
【功能主治】凉胃,止呕。用治饭后腹胀不舒、口苦发粘、舌苔厚、食无味或反酸嗳气,以及水土不服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
【偏方组成】豆腐300克,盐适量,味精少许。
【用法用量】水开后下料,煮20分钟。食饮。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9例,其中效果显著者28例,有效者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蒲猬饮治呕吐
【功能主治】化湿行气,制酸止痛。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蒲公英15克,炒刺猬皮、甘松香、枳壳、白芍、胡黄连、石斛各10克,乌贼骨12克,甘草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一3次,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吐酸嘈杂40例,痊愈3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其中痊愈者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1个月。
半夏陈皮治呕吐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降递止呕。主治呕吐。
【偏方组成】半夏、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各10克,白术、桂枝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本病30例,结果除1例加用西药治疗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内临床治愈,最多服药8剂,最少服药2剂。
芦根绿豆粥治呕吐
【功能主治】止呕利尿。用于湿热呕吐及热病烦渴、小便赤涩,并解鱼蟹中毒。
【偏方组成】绿豆100克,芦根100克、生姜10克,紫苏叶15克。
【用法用量】先煎芦根、姜、苏叶,去渣取汁,人绿豆煮作粥。任意食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愈29例,除2例无效外,其余27例均在短期治愈,有效率为93.1%。
各型通用食物
·1.蜂蜜萝卜
取鲜白萝卜500克。洗净,切丁,放入沸水中煮沸捞出,控干水分,晾晒半日,然后放锅中加蜂蜜150克,用小火煮沸调匀,晾冷后服食。
2.姜汁柿饼
姜少量,柿饼2个。加少量开水将柿饼捣成泥状。每次9克,开水送服或煮、蒸后食用。
3.绿豆土豆泥
绿豆、冰糖各16克,土豆泥—酒盅。水煎,滴入姜汁和橘子汁少许。空腹服。
4.丁香雪梨汤
公丁香4粒,大雪梨1个,冰糖适量。丁香洗净沥千水、研末;雪梨洗净,挖出核和心,塞入丁香封好,放入炖盅内,加少许的水K和冰糖适星,置锅内用文火炖1小时,即可食用。去丁香吃雪梨。
5..葡萄根甘蔗汁
甘蔗汁—小盅,生姜汁5滴。鲜葡萄根30克,冰糖60克,水煎服。·6.柠檬速溶饮
鲜柠檬肉切碎,以洁净的纱布取液汁,先以大火,后以小火煎煮成膏状,装瓶备用。每次10克,以沸水冲化饮用,每日2次。
一、伤食证临床表现
呕吐酸腐,肮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濡。
施食原则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食疗方
1.山楂饮
焦山楂10~15克,水煎,少量频服。
2.鸡内金麦芽饮
鸡内金10克,炒麦芽15克。水煎服,少量频服。
3.莱蒗子汤
生萝卜捣汁或者萝卜子30克,微炒,水煎。少量多次服。
4.鸡脸莱藤粥
鸡内金6克,莱腹子5克,粳米50克,白糖或精盐适量。鸡内金烘干,莱腹子炒黄,共研细末。粳米按常法煮粥,粥将熟前放入鸡内金、莱服子末,再煮至粥熟。早晚食之,加白糖或盐少许。
5.槟榔生姜饮
槟榔10克,莱腹子10克,生姜3片。白糖少许。菜服子炒黄后与槟榔一起打碎,放入砂锅,加水煎汤,煮沸后加入生姜片略煮片刻。取汁,频频温饮。
6.小米焦巴散
取焦厚的小米饭锅巴焙干研末。用白糖水冲食。
二、胃热证临床表现
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施食原则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食疗方
1.绿豆粥
绿豆适量,白米50克。用适量水,文火煮成粥。分次温服。
2.水煮占荠
萝荠适量,洗净去皮,用水煎煮。少量多次服用。
3.西瓜汁
西瓜榨汁,每次兑入温水,少量多次服。
4.姜藕汁
藕90克,生姜10克。将藕与生姜分别捣烂,绞汁。混匀后徐徐饮用。
5.柠檬甘蔗汁
柠檬60克,甘蔗250克。切碎略捣,绞汁。代饮料频服。
6.二豆粥
白扁豆5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文火同煮成粥,加少许白糖,食之。
三、胃寒证临床表现
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院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潇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施食原则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食疗方
1.生姜汁
鲜生姜适量,捣汁,加少量开水冲服。
2.茴香粥
常法煮白粥,待粥煮稠后,调入小茴香3~5克,沸腾数次,加入少量红糖。早、晚温服。
3.干姜粥
粳米100克煮粥。干姜研末,每次1~2克,混匀在粥内。每天早晨空腹食。
4.豆蔻粥
肉豆蔻5克,生姜3片,粳米100克。先将肉豆蔻捣碎为细末,用粳米煮粥,煮沸后加入肉豆蔻末及生姜3片,同煮成粥。随量服之。
5.丁香姜糖
冰糖或白砂糖50克,生姜末40克。丁香粉5克。将糖放入锅中,加水少许,以文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姜末及丁香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涂过食油的大搪瓷盘中,稍冷切条块。不拘时用之。
四、肝气犯胃证临床表现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施食原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食疗方
合欢花粥
干合欢花20克,或鲜合欢花40克,粳米50克。煎成粥。加入红糖适量。分次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