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概述】
腹泻又称为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超过原有的习惯频率,粪质稀薄,完谷不化,或如水样,容量或重量增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常见。腹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病机主要在于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主要有湿热下注、寒湿困脾、饮食积滞、肝气犯脾、热结旁流、脾气虚弱、瘀阻肠络、肾阳虚衰八种证型。
古有将大便溏薄称为泄,大便如水样称为泻者。《内经》有飨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称。《难经》有胃泻、脾泄、大肠泻、小肠泻等名。宋•陈无择《三因方》称为泄泻,后世多宗于此。后世氏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火、气、痰、积等腹泻或从内伤分型,如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脾不和腹泻、食积腹泻等。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急(细菌、病毒感染)、慢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非特异性结肠炎,食物中毒,消化不良,血吸虫病,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症状】
(l)湿热下注:临床多表现为起病较急,泻下急迫如注,泻出黄色水样便,或泻下不爽,大便带黏液,腥臭,量多次频,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但无后重感。或伴有寒热,口干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黄少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困脾: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不甚秽臭,腹痛肠鸣,喜温喜按,脘痞纳呆,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寒热,头痛肢楚,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或缓。
(3)饮食积滞:症见腹痛肠鸣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腹泻,粪便稠黏或粪水杂下,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秽臭难闻,味如败卵,胸脘胀闷,痞塞不舒,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垢腻,脉多弦滑。
(4)肝气犯脾:泻前胃部微胀痛,腹痛即欲便,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两胁胀闷或窜痛,胸闷嗳气,同时有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少苔,脉沉弦。
(5)热结旁流:常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青稀水,绕脐疼痛,腹部拒按或按之有形,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滑。
(6)脾气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甚则完谷不化,或如鸭粪,腹部隐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体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虚缓。
(7)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周作痛,急欲登厕,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或久泄滑脱不禁,伴腹部冷痛,腰腹部畏寒,四肢不温,面色无华,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舌苔白,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8)瘀阻肠络:腹泻经年不愈,时有复发,大便或有脓血,或兼黏液,泻后不爽,少腹刺痛而固定不移,拒按或扪及包块,面色苍黑不泽。有的妇女腹泻与月经周期有关。舌质紫黯,或有瘀点(斑),苔薄腻,脉细或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l)湿热腹泻与寒湿腹泻:二者同属湿邪为患,一是湿与热结,一是寒与湿合。湿热泻多因湿热互阻胃肠,升降传导失司,清浊交混而致泻。其腹泻特点是:泻下如注,肛门灼热,腹内鸣响作痛,腹痛即泻,泻后仍觉涩滞不爽,粪色黄臭。脾喜燥而恶湿,脾为寒湿所困,升降消运失常而作泻。常见肠鸣腹泻,粪质清稀不甚臭秽。二者不难鉴别,
(2)食积腹泻和肝气犯脾腹泻:均为实证腹泻,都有腹痛作泻。食积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宿食停滞中焦而作泻。其辨证要点是:脘腹胀痛,泻后腹痛缓解,少顷痛泻又作,挥下稀粪,臭如败卵,混有不消化之残渣。肝气横逆,克伐脾土而致泻,以气滞为主。每由情绪紧张,精神刺激而诱发。肝气犯脾腹泻的特点是:泻前肠鸣,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胁肋胀痛,食欲不振,口酸,嗳气,矢气等症。
(3)热结旁流腹泻: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热邪与有形之燥屎内结。其特点是:多先有闭结,后又下利,腹胀腹痛拒按,排便稀水而秽臭,有时带干结操屎,涩滞不爽。
(4)脾虚腹泻与肾虚腹泻:皆为虚寒性腹泻。脾主运化,升清气而输布精微,中阳素虚,或寒湿直中,脾阳运化失司,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不降,浊液糟粕并趋大肠而为泻;脾虚腹泻临床多见泻下清冷,完谷不化,形如鸭粪,腹痛、喜热喜按,食生冷则腹泻加重;肾虚腹泻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其腹泻特点是:黎明之前,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并伴有腰膝痠软,小便清长,夜尿增多等。泄泻日久,多脾肾阳虚之症。
一般而言,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多属实证,大便黄稀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属热证;泻下腹痛,病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寒证。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水分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气冲 | 52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复溜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腹结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小肠俞 | 54 | 40 | 双穴 |
长强 | 52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对腹泻的治疗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难治,但都具有较好疗效。若腹泻频繁出现全身严重症状,如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时,尚需配合西医支持疗法如输液、纠正酸碱平衡等综合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结核、肠道肿瘤等,尚需配合西医病因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此外要排除肠道肿瘤,以免延误病情。发病期问应注意饮食,忌生冷油腻之品,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认真处理与合理治疗急性腹泻,是预防慢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辩证治疗】
1、急性腹泻
感受寒湿: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淡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脘闷食少等表证,舌苔薄或白腻。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药用藿香正气丸。若湿邪重者,兼见胸闷纳呆,肢体怠倦,舌苔白厚而腻,将藿香正气丸改汤药,可加苍术、木香之类,以助燥湿健脾之力,亦可采用胃苓汤以燥湿健脾,分利止泻;表邪偏重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疏散风寒之力;腹部胀痛、肠鸣,可加砂仁、炮姜以温中散寒。
湿热下迫: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药用葛根芩连胶囊。如腹痛重时,可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疏通气机,加白芍和营止痛;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可加神曲、山楂、麦芽等消食导滞;湿偏重者,院腹满闷,舌苔黄腻,可加苍术、车前子,薏苡仁等,夏季湿盛加香幕、藿香、滑石、扁豆衣等。
饮食所伤: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肮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如食滞较甚而泻下不畅、腹部胀痛者,可将保和丸改成汤药加减,如加大黄、枳实、槟榔等以推荡积滞。
2、慢性腹泻
脾胃虚弱:可见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食后院闷不舒,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治宜健脾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为主药。如虚而寒盛,肠鸣水泻,四肢欠温,宜温中散寒,可用附子理中丸;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有时作胀,平时畏冷,舌淡苔白。治宜温肾健脾,选用四神丸为主药。若疗效欠佳时,四神丸该成汤剂,并可酌加附子、炮姜、禹余粮等温阳补涩药物。若年老体衰,气虚下陷,久泻不止,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以益气升提,并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肝气乘脾: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每因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之时,即可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可伴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等症,舌质淡红,苔薄。治宜抑肝扶脾,药用痛泻要方(炒白术炒白节炒陈皮防方风)为主方
【偏方】
【方法一】
【用料】∶老鹤草10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腹痛,腹泻。
【方法二】
【用料】︰水杨梅尖7-9个。
【制法】∶嚼碎温水服下。
【功效】︰主治腹泻。
【方法三】
【用料】∶鲜无花果叶100克,红糖50克。
【制法】∶水煎无花果叶,兑红糖服用,日一剂。
【功效】︰主治腹泻。
【鳃鱼羹】
荜菱10g、缩砂仁10g、陈皮10g、大鲰鱼1000g、大蒜2头、胡椒10g、葱、食盐、酱油、泡辣椒、菜油各适量。将鳃鱼去鳞、鳃和内脏,洗净;在鳃鱼腹内。装入陈皮、缩砂仁、荜菱、大蒜、胡椒、泡辣椒、葱、食盐、酱油备用。在锅内放入菜油烧开,将鲰鱼放入锅内煎熟,再加入水适量,炖煮成羹即成。空腹食之。
【功效】
本方有醒脾暖胃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之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症。
【蜜饯山楂】
生山楂500g、蜂蜜250g。将生山楂洗净,去果柄、果核,放在铝锅内,加水适量,煎煮至七成熟烂、水将耗干时加入蜂蜜,再以小火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入瓶罐中贮存备用。每日3次,每次15~~30g。
【功效】
本方有开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冠心病以及肉食不消腹泻。
【益脾饼】
白术30g,干姜6g,红枣250g,鸡内金15g,面粉500g,菜油、食盐各适量。将白术、干姜用纱布包成药包扎紧,放入锅内,下红枣,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熬煮1小时左右,除去药包和红枣的核,把枣肉搅拌成枣泥待用。将鸡内金粉碎成细末,与面粉混合均匀,再将枣泥倒入,加盐、水适量,和成面团。将面团分成若干小团,做成薄饼,在锅内放入菜油,用文火烙熟即成。
【功效】
本方有健脾益气、开胃消食之功,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胃肠病等。
【姜糖饮】
鲜姜15g或干姜6g,红糖30g。姜打碎或切细,加入红糖,用开水冲1碗温服。每日1-2次,泻止为度。
【功效】
本方有温中祛寒、解痛止泻之功,适于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大便溏泻、臭味不堪、腹痛喜温的寒泻者。
【马齿苋汤】
鲜马齿苋250g(或干品60g)。洗净,水煎,分数次饮服。每日1剂,连饮3~7天。
【功效】
本方有清热祛湿、解毒止泄作用,适于肠道感染所致的发热、腹痛、口渴、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