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

所属科室:妇科
所属部位:二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38:33 PM

【月经先期概述】
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l个月两潮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早”、“经期超前”、“经水1个月再行”。 元代《丹溪心法?妇人八十八》明确指出本病属血热并提出治法,“经水不及期而来者,血热也,四物加黄连”。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指出,“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认为月经先期的发病机制是脾虚不摄。《证治准绳?女科》云:”经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无,须以小腹满痛与不满痛别之。”说明血瘀也可引起月经先期,并以满痛做为辨证耍点,追至清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则日臻完善,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月经先期的病机,归纳为实热、虚热、气虚、血瘀等四个方面,并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作了比较完备的论述,如月经周期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属正常范围。若偶尔提前l次,下次月经仍按期而至者,亦属正常范围。西医学中的盆腔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宫内节育器副反应、服避孕药等所出现的月经周期提前及月经频发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症状】

(l)实热:月经提前,最多,色深红,口渴,喜冷饮,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洪数,质黏稠,下血时阴部有热感,面赤,唇赤。
(2)郁热: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胸胁或小腹或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或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虚热:月经提前,色红,质黏稠,量少,口干,渴不多饮;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48-5450-70单穴

足三里45-5250-60双穴

关元48-5450-70单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2天脾俞48-5260双穴

三阴交42-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3天肾俞47-5350-70双穴

太溪45-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4天期门45-5050双穴

太冲45-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5天膈俞47-5350双穴

血海42-4840-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月经先期是以周期异常为主的病证,因周期缩短,经行频发而失血。常见虚证、热证。虚者有阴虚、气虚;热者有阳盛实热、肝郁血热。治疗重在调经止血,针对病机,或清泻血热,或疏肝清热,或滋阴补肾,抑或健脾益气以恢复月经正常周期。另外,月经先期,常与月经过多并见,严重者可发展为崩漏,应及时进行治疗。
本病应在行经前3~5天艾灸,对经行腹痛,经量多者需艾灸治疗时,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不宜久灸,以免导致月经过多。

【案例】

刘某,28岁,已婚。
主诉:月水提前4年。量不多,色淡质稀,白带稀薄,小腹有下坠感,畏寒,纳少,便溏、时有腹泻,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按诊:左大横穴、双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均有明显压痛。证属久泻伤脾,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以健脾升提,调补冲任。
治疗:隔物灸仪施灸,于月经前3天开始施灸,处方见上表。灸三日后经至,色正常,继续灸完2个循环。连续灸3个月经周期,第四个月经行时色量均正常,面色红,精神充,能正常工作。

【体针】

[取穴]

主穴:关元、血海、三阴交。

配穴:阳盛实热加合谷、太冲;肝郁血热加行间、太冲;阴虚加太溪、 然谷;气虚加脾俞、气海。

[操作]

诸穴采用常规操作为主,关元在操作时连续捻转,使小腹产生热感;血海针刺时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三阴交在针刺时用1.5寸毫针,紧贴胫骨后缘进针,有疫胀感为度在月经前1个星期开始治疗,月经来潮时停止,下1个月经前一星期再开始治疗;3 ~4个疗程即可治愈。

[方义]

方中关元为任脉经穴,冲任二脉同起胞中关元为调理冲任之要穴;血海、三阴交均为足太阴经穴,三阴交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两穴有调理冲任、血海之功,补之可健脾同摄泻之可清血热、调经脉配合谷、太冲清血热,调经脉;行间、太冲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太溪、然谷滋肾阴,清虚热,凉血调经;脾俞、气海健脾益气,摄帆调经。

【气虚不摄】

[症状] 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心悸气短,小腹空坠,食少便溏。舌淡白,脉虚弱无力。

[治则] 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 归脾汤。

[处方] 人参(或党参)10~ 15克,黄芪15克,龙眼肉、酸枣仁各12克,白术、茯神、远志各10克,木香当归、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加减] 出血多者可加仙鹤草30克,乌贼骨15克,阿胶(烊化)10克,以育阴止血;尿多便溏者加益智仁、补骨脂各10克,以止泻固脬;心悸者加柏子仁10克,五味子6克,以养心安神。

【阴虚血热】

[症状] 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心胸烦躁,面红唇干,口渴冷饮,尿短赤,大便干燥。质红或降,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

[处方] 白芍、地骨皮各15克,茯苓、丹皮蒿、生地各10克,黄柏6克。

[加减] 经量过多者加白茅根、藕节各30克,茜草根10克, 以凉血止血;口干咽燥者加元参12克,麦冬10克,以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后下)6克,以泻热通便。

【肝经郁热】

[症状] 月经提前,或多或少,色或紫或红,或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 清肝解郁调经。

[方药] 丹梔逍遥散。

[处方] 丹皮、山栀子、柴胡、白术、茯苓各10克,白芍、当归各12克,薄荷3克,生姜3片。

[加减] 兼有肝火上逆,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者加龙胆草10克,以泻肝火;经量偏少夹有血块者加益母草20克,泽兰12克,以养血活血;情绪不稳者加合欢皮15克,以畅情解郁;胸胁、两乳胀痛较重者加橘核、荔枝核各15克,以调和气机。

【阴虚内热】

[症状] 经来先期,经量偏少或正常(亦有经量偏多者),色红质稠。两颧潮红,午后发热,骨蒸盗汗,五心燥热。舌红干,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则]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

[处方] 生地、元参各30克,麦冬、白芍各15克,地骨皮、阿胶(烊化)各10克。方中可加入龙骨、牡蛎各30克,以敛阳固阴。

[加减] 五心烦热重者加鳖甲、青蒿、白薇各10克,以退虚热。

【肾虚不固】

[症状] 经先期,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作响,精神不振,小便频数,带下淋漓。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 益肾固冲调经。

[方药] 补肾固冲丸。

[处方] 菟丝子240克, 续断、鹿角霜、巴戟天、 杜仲、枸杞子、白术各90克,当归60克, 阿胶、党参各120克, 砂仁15克,大枣(去核)50枚,熟地黄150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每日服3次。经期停服。

[加减] 经量偏多者去当归,加补骨脂60克,以固冲任;带下多,大便溏泄者加肉豆蔻20克,吴茱萸20克,以温振脾阳。

【瘀血阻滞】

[症状] 月经先期,经绝紫黯,夹有血块,小腹满痛而拒按,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舌黯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治则] 活血行滞调经。

[方药] 桃红四物汤。

[处方] 桃仁、当归各10克,红花、川各6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方中可加三七10克,以活血止血。

[加减] 兼有气滞者加香附、乌药各10克,以理气;月经量多,腹痛明显者加蒲黄炭、花蕊石各9克,以化瘀止血止痛。

【麦冬冬瓜排骨汤】

[食材] 冬瓜500克,排骨段300克,麦冬20克,姜片、葱花各少许。盐少许,鸡粉、料酒各适量。

[做法] 冬瓜洗净去皮切小块,锅中注水烧开,倒入洗净的排骨段,氽去血水,捞出待用。砂锅中注水烧开,放入麦冬、姜片、排骨段、料酒拌匀,烧开后用小火煲煮约40分钟。倒入冬瓜块,用小火继续煮约20分钟,至食材熟透,加入鸡粉、盐拌匀调味,略煮片刻,至汤汁入味,最后撒上葱花即可。

[功效] 本品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清热解毒,适合虚热型月经先期患者食用。

[食用时间] 建议经前期食用。

【白芍枸杞炖鸽子】

[食材] 鸽肉270克,白芍、枸杞各10克,姜片、葱花各少许。料酒、盐、鸡粉各适量。

[做法] 锅中注入适量清水烧开,倒入鸽肉,加入料酒,拌匀煮沸,去除血水,捞出待用。砂锅注入适量清水烧开,倒入鸽子肉,放入白芍、枸杞和姜片,淋入适量料酒,搅拌匀,烧开后小火炖40分钟至熟。加入盐、鸡粉,用锅勺搅匀调味,撒上葱花即可。

[功效] 本品能养血养肝、缓中止痛,适合虚热型月经先期患者食用。

[食用时间] 建议经前期食用。

【人参核桃甲鱼汤】

[食材] 甲鱼500克,核桃20克,人参8克,五味子8克,甘草3克,淮山3克,杏仁10克,陈皮、葱段、姜片各少许。料酒、盐、鸡粉、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 锅中注水烧开,倒入甲鱼、葱段、料酒,氽去血水,捞出氽煮好的甲鱼,装盘,备用。砂锅中注水烧开,放入姜片和药材,倒入甲鱼,淋入少许料酒,用小火煮至食材熟透。加入少许盐、鸡粉、胡椒粉,搅匀调味即可。

[功效] 本品具有补气润肠、补肾强身的功效,适宜气虚型月经先期患者食用。

[食用时间] 建议月经后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