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良方
倪海厦推荐药方
两性知识
性病知识
男性生殖
女性生殖
备孕知识
怀孕知识
产后护理
基础课程
针灸艾灸
推拿正骨
养生功法
其他课程
中医纪录片
古今医者
哈锐川,名成惠,字锐川,河北省河间县人,生于1891年,卒于1949年。幼年家境贫寒,随父习医。16岁时,拜当时外科名医丁庆三为师,尽得其传。1917年,哈锐川悬壶应诊,疗效卓著,声望日高。
1945年,目睹日寇投降,兴奋过度而患中风。他在旧社会奔波一生,仰慕新中国的诞生,心情十分激动,但因久病缠身,不能为振兴中医事业效力,深感遗憾。
曾拜丁庆三为师
通过大量实践,哈锐川认为皮外疾患,外治选药虽辨证正确,但因用法、剂型不同,疗效迥异,临证不可不辨。另外,辨证还必须视疮形新旧浅深大小脓腐等之不同,而决定剂型、用法及药量之异。例如,疡科化腐提毒生肌之要药红升丹,平时常备红升丹药捻,用于痈疽溃腐,以化腐提…
查看更多
哈锐川对痈疔疮疡诸证,重视正气与邪气的辨证关系。认为疮疡之疾虽发于体表,但其根本在于体内气血失调。常说:“气血偏虚一分,毒邪内侵一寸。”并提出,不能因《金鉴》所谓“痈疽原是火毒生”,动辄使用大剂苦寒,导致损伤脾胃,妨碍气血化生。在治疗时,必审邪正,常在…
蒲辅周
蒲辅周,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
鲍姑
鲍姑,名潜光,东晋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丈夫是医家葛洪。她继承了父亲和丈夫的医术,加以钻研,医术愈加精湛,更是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一治赘瘤与赘疣闻名,…
程莘农
程莘农,原名希伊,号莘农,江苏省淮安市人,中医、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工作,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
罗天益
罗天益,元代医家学。字谦甫。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幼承庭训,攻读诗书。及长,逢乱世,弃儒习医。时名医李杲年迈,欲传术于后世。天益愿从之学十余年,尽得其妙。后为太医。遵师意,分经论证而以方类之,历三年易其稿而成《内经类编》,今佚。至元三年(1266年),以所…
黄宗勖
黄宗勖,男,汉族,福建古田县人,著,以擅长针药治疗多种奇难杂症著称于世。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世界传统卫生组织内科委员会主任专家委员,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荣誉博士,福建省卫生技术人员第三届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中…
李翰卿
李翰卿,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另有同名军人李翰卿。
吴佩衡
吴佩衡,名钟权,四川会理人,中医火神派重要传承人之一,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
陈慎吾
陈慎吾,名祖望,字绳武,号慎吾,业医后以号为名。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福建闽侯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读经史子集,精于儒书。代表论著:《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陈慎吾经方要义与伤寒心要》、《陈慎吾…
王焘
王焘,唐代陕西省郿县人,在当时是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外台秘要》颇为后人称赞。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
甄立言
甄立言,古代医家名。甄权之弟,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