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鲍姑的灸法经验主要记载在葛洪的《肘后要急方》内。全书记有针灸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9条。该书较详明的记述灸法的作用、疗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丰富了中医学的灸法内容。原存于广州市三元宫的“鲍姑艾灸穴位图”,对人体骨节经络、五脏六腑均有详细叙述,大致符合现代医学原理,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

展开
教学

《罗浮山志补》提到,她曾向葛洪的徒弟黄野人传授医道,黄野人乃以擅治外科疮瘘远近闻名。

展开
师承

鲍姑的医术是继承了父亲鲍靓和丈夫葛洪的,此外还会研究古代的医学典籍,使得鲍姑的医术进步飞快,后来精通于灸法。

展开
经历

鲍姑18岁那年嫁给葛洪为妻。葛洪多才多艺,精研诗文,尤擅医学,能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效果特佳,声名远扬,因此请他看病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鲍姑见丈夫忙得不可开交,也下决心学医,以便能作为丈夫的助手,帮着替人治病。她找来葛洪抄录收藏的《黄帝内经》、《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医学书籍,手不释卷,朝夕披览,遇到疑难问题便向葛洪讨教,因而鲍姑的医术进步很快,也练得一手好针法。后来,鲍姑医术高超,尤其精于灸法。
鲍姑医道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医治赘疣的绝招,传说中也说她治疗赘疣有奇效。疣指皮肤上长的瘊子。据《鲍姑祠记》载:鲍姑“用越冈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羊城古钞》在提到鲍姑医术时也说:“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更称道鲍姑“藉井泉及红艾为医方,活人无算”。红艾是越秀山下遍地可采的常见药材,鲍姑就地取材,用灸法施治,简便易行、神奇灵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鲍姑一生不辞辛苦,经常跋山涉水、四处行医采药。据《西华仙箓》记载:苹花溪一带“尝有老姥采苹其间,莫测所自来,问之,日:‘吾鲍姑也’’’。《羊城古钞》记载:鲍姑“多行灸道于南海”,广州、番禺、惠阳、博罗等地也常见她的踪迹。
鲍姑的医学思想具有群众性,药品用的是廉价易得之品,治疗技术也力求简易。鲍姑还热心传授医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鲍姑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施用简便接痘术,预防当时认为很可怕、不予治愈的‘天花’病。鲍姑之所以采取种痘术来预防当时不能治愈的‘天花’病,是因为她与葛洪同样认识‘天花’传染病的病状过程,即:发病时,全身包括头部都长疮,不多久就遍及全身,全身发红似火,随后疮里灌脓变白,如不很好治疗,大多死亡;如果不死,病愈后,留下疮疤并变为金色。为此,鲍姑采用这种痘术来预防当时认为最为可怕与难治的传染病‘天花’,确实有着不小的贡献。”

展开
相关文章
  • 鲍姑的医学之路

    鲍姑,名潜光,东晋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生于东海(今江苏镇江一带);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她继承了父亲和丈夫的医术,加以钻研,医术愈加精湛。她长期在南海、番禺、广州、惠阳、博罗等地行医采药,深受群众的爱戴,被称为…

    查看更多

  • 鲍姑的人物轶事

    鲍姑,字潜光,陈留郡(今开封陈留)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为医家葛洪之妻,她一生行医,救死扶伤,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鲍姑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1】鲍姑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行医、采药,足迹广阔,遍及南海县,番禺县,广州市,惠州市,惠阳…

    查看更多

  • 鲍姑的主要影响

    鲍姑是古代4大女名医之一,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对之后中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