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孙思邈撰写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他是第一位完整论述医德的人;第一位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第一位麻风病专家;第一位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的人;第一位创立“阿是穴”的人;第一位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的人;第一位提出复方治疗的人;第一位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的人;第一位发明导尿术的人;第一位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的人;第一位将美容药推向民间的人等等。
鉴于孙思邈对医药的巨大贡献,清代孙氏故乡的五台山被改名为“药王山”,山上建庙塑像、树碑立传,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展开
教学

咸亨四年(673年),才子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相遇,卢照邻对孙思邈非常崇拜,拜其为师。卢照邻自幼体有多病,但在孙思邈的精心治疗下延续了生命。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了处世之道和养性之道。处世之道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既是处世之道,也是行医之道;养性之道就是“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

展开
经历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因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后身患疾病,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便立志从医。孙思邈天资聪颖,7岁便识得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一心致力于医学。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后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拒绝,他仍旧回到乡间为民医病。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虽留住长安,但仍未当官。上元元年,因其年高有病,故返回故里京兆华原。
孙思邈的晚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隐居故里,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种说是隐居于河南济源王屋山中,采药种药,为民治病。在王屋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去世后葬在王屋山天坛峰下。

展开
相关文章
  • 孙思邈与陕西美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药物治疗疾病效如桴鼓,堪为能医圣手。同时,他也非常重视食物养生和治病,认为“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为益既广,为患亦深”,积极主张食疗食补。他著述的《千金要方》中专有《食治方》一卷,特别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

    查看更多

  • 孙思邈名言语录

    1、票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3、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4、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

    查看更多

  •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2、目常运 (1)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

    查看更多

  • “药王”孙思邈的轶事典故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

    查看更多

  • 古代名人对孙思邈的评价

    唐李世民: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译:所以知道有道的人,羡门、广成,难道说的是空话吗?开凿经历的道路,是位居首位的有名的太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救衰救危…

    查看更多

  • 孙思邈人物评价

    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