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当时《素问》的传本已经讹误不堪,不仅篇目重叠,前后颠倒,而且有很多文义不通的地方,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医学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应用。于是,王冰精勤博访,询谋得失,收集当时流行的多种传本后,以南北朝全元起的《内经训解》为依据,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和训诂校勘,历时十二年,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素问》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王冰根据篇章内容,将全书系统地归为摄生、阴阳、藏象、诊法、病机、病证、经穴、运气、治法等,比过去的传本条理清晰,更利于读者学习。书中虽有很多注释出自道家典籍,如注《素问·上古天真论》时引《老子》《庄子》《广成子》《真诰》等老庄道家之言,但这些主张已摆脱了修仙等神秘色彩,倡导通过身体力行的养生实践去追求延年益寿,崇尚少欲安神,返璞归真,从妄言神仙到提倡客观的摄生延年,王冰较前人有很大进步。
他所提出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他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四类,“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二者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
他把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针经》进行内容上的梳理,为后世补全灵枢提供依据。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灵枢》的版本。
王冰发展了运气学术,对黄帝内经的五气六运学说有较大发展。虽然他所作著作已亡失,但从《素问》作注看,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与天地人的一体观,王冰理解透彻。王冰对运气学说很有研究,其理论见解记述于补入的七篇大论的注释中,为后世运气学说之范本。他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发挥,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治疗真阴之竭,则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是迄今临床治则的名言。

展开
师承

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自号为启玄子,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玄珠”本意为黑色之珠,道人常用玄珠比喻道法,“玄珠”这个词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后人推测,玄珠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道家医者,以“玄珠”为道号,王冰发现了他异于常人之能,拜他为师,学到了五脏六气修炼之法、草石性理,承袭了他祛邪疗疾的医术。但也有人认为,玄珠先生是否确有其人没有明确记载,传言不足为信,有待后考。

展开
相关文章
  • 唐代名医王冰的故事—精研道教,尤嗜医学

    王冰(约710—805),唐代中期著名医家,唐宝应中年间(762—763)官至太仆令,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后退隐休儒,醉心于道学,愈发崇尚超然隐逸的生活。 由道步医注素问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

    查看更多

  • 王冰的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王冰年轻时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人的《…

    查看更多

  • 王冰的学术内容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曾“于先生郭于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自天宝九年(750)至宝应…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