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

师从名医张克明

展开
经历

叶桔泉于1896年8月28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双林镇鹢泊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勤劳俭朴,以种地为主,兼养春蚕。叶桔泉从小就和兄妹一起随祖父、父亲下地耕耘,深感农活之艰辛。祖父十分疼爱他。7岁时,村里私塾先生张天源见他聪明伶俐,求知欲强,便主动提出免费让叶桔泉读书。童年时代的叶桔泉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勤奋苦读,放学回家,还得忙着车水、放羊、割草、干农活;夜深人静之时,他还挑灯夜读。没有钱买纸墨,常用毛笔蘸清水在方砖上练字。历经10年寒窗,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修完全部课程,由张天源保荐给县名医张克明学习中医,他勤奋好学,深得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的赞赏。经4年发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教导,1917年秋,回到故乡独立开业。 青年时代的叶桔泉不满足于在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在1917—1932年的15年中,他在开业的同时,还参加了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1918—1920年),并潜心研读了大量的医药著作和文献资料,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日本汉方医药中译本,如《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了能看懂原著,他还自学并掌握了日本语。大量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在此基础上,他揣摩得失,以求创新,设计了不少独特的处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道,闻名乡里。
在医疗实践中,他体验到,中医药治病确有独到之处,可其中道理何在?他积极主张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并率先在上海《大众医学》副刊上陆续发表了研究成果《合理的民间单方一百例》 ,在同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反响,受到欢迎。后来由大众医学社出版单行本。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医院,进行科学实验”的主张。积极倡导临床实践。30年代就正式发表了《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 (1935年《明日医药》第二卷第二期)等文章,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重视和称赞。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冢敬节撰文称道:“叶桔泉氏之《整理中国医药须设医院实践说》一文,虽为短文,余对之表示无条件赞意,余切望叶氏之言,从早实现,也希望中国能建设如此医院,以使汉方医学之研究得以加深。”同年,在章太炎先生的热情支持下,叶桔泉在苏州参与创办了国医研究院,并任药物学和方剂学教授。
叶桔泉对历代中医药界的门户之见一直持批评态度。早在30年代初,他就极力主张中医各家之间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以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1933年,他创办“单方实验研究社”,编辑经验单方,按期出版,征集临床实验的疗效,互相交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主张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中医药的推陈出新。1934年,他的《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第一集出版传到日本后,许多著名汉方医药学家纷纷来信并寄书要求交换作品。大冢敬节为此在《东亚医学》上撰文,题为《读叶桔泉氏之近世内科国药处方集》的书评,详细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结论中说:“此为划时代的佳作”。此著作以后共出六集,均于出版后很快流传到日本等国。与此同时,他也密切注视着日本等国的汉方医药研究动向和方法,并及时地将其引入中国。早在1939年,他就翻译出版了《动植物民间药》 ,《腹诊考》和《方证论》等日本医药名著。
叶桔泉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些思想、主张和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是新颖和开创性的,对于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他为中国医药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在国内外医药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和声望的关键所在。

展开
相关文章
  • 叶桔泉:投身中医药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叶桔泉以十分兴奋的心情,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当时医药方面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相当严重,有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生的惨景使他深深地感到不安。为了改变当时的状…

    查看更多

  • 叶桔泉—改革中药剂,开发药材资源

    1969年他被下放到江苏省句容县的省“五七”干校,继续接受“审查”和参加劳动。他在干校3年时间,协助校部创建了一所中药厂,并利用这个药厂进行中药剂型改革的研究。他先后为药厂设计和生产了几十个品种,如“感冒冲剂”、“肝炎冲剂”、“气管炎片剂”、“冻疮防治冲剂…

    查看更多

  • 叶桔泉的故事—医术高明,悬壶济世

    叶桔泉在平时行医中,接触病人越多,越感到知识的不足,这样,他白天诊治病人,晚上查阅医书,对照诊病经过,反复思考,举一反三,烂熟于心。 由于勤于钻研,很快精于此道,被誉为“神医”。就在他独立开诊后不久,一次出诊遇一妇女,因与婆婆争吵而投河,被救起后,仍然…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