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张山雷十分注重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性,强调“融洽西中”,这一观点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张山雷认为杂病之中风是以内风为主要病机,因此治疗时强调应以“潜镇摄纳”为总原则。在此基础上,按其病情,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并根据具体表现,总结出治疗八法。

展开
教学

1920年,张山雷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之聘,来到三江之汇、山清水秀的兰溪,任该校教务主任。

展开
师承

曾随老中医俞德琈、侯春霖以及吴门名医黄醴泉等学习,后为求深造,师从方泰黄墙名医朱阆仙。

展开
经历

张山雷,名寿颐,他天资聪颖,自幼好学。19岁就考上了秀才。中秀才之后,张山雷更加勤奋读书,他搏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准备参加乡试,希冀在仕途上取得一席地位。
就在张山雷二十多岁时,他的母亲患上风痹的顽症,久治不愈,此事深深地刺激了年轻的张山雷。张山雷深感医药治病救人的重要,遂决定弃儒学医。经过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的朝夕钻研,并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霖以及吴门名医黄醴泉等学习,没几年,医术大进,求医者日多。为求深造,师从方泰黄墙名医朱阆仙,朱氏视张山雷为得意门生,以生平经验,一一传授指点,张山雷学识益臻精湛,三载后,在城中张马弄悬壶济世。张山雷为人谦虚低凋,他的诊所招贴仅书“张山雷知医”五个字,不写科目。由于他医术高明,对病人认真负责,不久就在嘉定名噪—时,看病就医者络绎不绝。
清宣统二年(1910),张山雷移居沪上,并在上海开设诊所行医,以具精湛的医术享誉沪上,并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1918年至1920年,张山雷襄助业师朱阆仙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中医医学校—黄墙中医学校。张山雷感到祖国医学数来,名贤继起,著作如林,自清初以来,医学中更多通品。然其间有的说理未尽透彻,有含意未申之处,且医之与其他学说不同,辩证有伪,选药必悖,为功为罪,捷于桴鼓。因此在黄墙执教时,他就着手著书立说,务使学生门径既清,则临证制裁,自能良心。由于张山雷学养精深,执教有方,来自四方就学者达七八十名,黄墙中医学校声誉卓著。在此期间,张山雷还在上海神州中医学校执教,他所著的《中风斠诠》一书就已问世,并作为该校课本之一。他穿梭于上海市区、嘉定之间,倾其全心培育中医后人。 1920年,由于他的业师朱阆仙逝世,黄墙中医学校停办。张山雷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之聘,来到三江之汇、山清水秀的兰溪,任该校教务主任,直至病逝。

展开
相关文章
  • 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国医馆中设有张山雷中医药纪念馆,馆内陈列了许多张山雷的著作及老物件。其中一把土茶罐壶别具一格,是朱水根主任捐赠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朱水根借住在远房亲戚陈金土家一套闲置的房子里。搬入的时候,陈金土表示屋内东西可由朱水根随意处置。就这样…

    查看更多

  • 天资聪颖、考上秀才的他为何弃儒从医|张山雷的学医之路

    张山雷,名寿颐,清同治十年(1873)出生于马陆镇石冈。天资聪颖,自幼好学。19岁就考上了秀才。中秀才之后,张山雷更加勤奋读书,他搏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不涉猎,准备参加乡试,希冀在仕途上取得一席地位。 就在张山雷二十多岁时,他的母亲患上风痹的顽症,久治不愈,此事…

    查看更多

  • 张山雷的学术思想

    张山雷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天资聪颖,自幼好学,19岁就考上了秀才,但后因为母亲久病不愈,张山雷受到了深深的刺激,自此走上了学医之路,悬壶济世,并且写了许多的著作,也提出了许多中医方面的学术思想。 融洽西中张山雷虽强调“融洽西中”,但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张氏…

    查看更多

  • 张山雷的后世影响及个人评价

    张山雷,名寿颐,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学家。因母病开始学医,先后随当地老中医俞德琈、侯春林及吴门黄醴泉诸先生学习内科,后又随朱阆仙学习外科。曾自出家资,筹设中医学校于黄墙村家塾。后又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聘请,担任教务主任,为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后世…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