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滑寿不但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针灸医家,既擅长用方药治病,也善用针灸疗疾。他依据《灵枢·本输》、《素问·骨空论》等理论,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针灸专著的启发下,编撰了《十四经发挥》一书。
该书通考六百四十七穴,对经络学说多有阐发,最为重要的是,它还最先确立了人体腧穴以十四经脉为统领的分类排列形式,是一本研究经脉的专书,至今仍为学习针灸之范本。十四经络学说不仅对明清医家有较大影响,后世绝大部分针灸专著均以《十四经发挥》的模式来排列腧穴,而且至今针灸临床和科研仍以十四经络学说为主进行研究。

展开
师承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曰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曾为乡举,对做官从政无兴趣,而攻读医籍,一生行医济世。
当时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客居在仪真,滑寿多次前去拜访,最终以诚心感动了王居中,于是便开始教授滑寿从医之道。后又奔赴山东东平跟随高洞阳学习针法的精髓,医术逐渐达到了“治疾无所不中”的至高水平。

展开
经历

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学习儒家经籍和其他诸子百家著作,每天能铭记千言;下笔写诗作文,文辞也很有意境和思想。弱冠以后,真正静下心来思量人生追求时,滑寿突然发展所崇尚的是闲适恬淡的生活,而并非立志于官场的平步青云。思前想后,已经参加过乡试的滑寿,果断放弃了科举之路,横下新来决定操医为业。
丰厚的文学素养为滑寿习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后跟随王居中学习从医之道。学习中,滑寿发现在当时流传的《素问》《灵枢》版本中有很多错简之处,便把书中的内容分为藏象、经度等十大类,进行研习注释,整理成为《读素问钞》;而在学习《难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相同的错简问题,他便把《难经》进行注释,整理成为《难经本义》。
后来又随东平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657个,考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
医道学成之后,滑寿没有定居于城市,而是选择游走于江南乡野,回到民众的身边,为他们解除疾病的苦痛。所到之处,无论贫富,只要有人邀请,他都全力前往,不计报酬。同时,滑寿还不重虚名,他本姓刘,学医后更名为滑寿,在淮南称自己为滑寿,在吴中改称伯仁氏,在鄞越则自称樱宁生。

展开
相关文章
  • 滑寿—恪守医德,悬壶济世,终得民心

    医道的魅力往往会促使人们主动把医德和医术精炼为德艺双馨,同时高尚的医德和精妙的医术又会反过来滋养医家淡泊明志,以更加豁达的境界去济世苍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滑寿(字伯仁,自号樱宁生),从放弃科举之路转为研习医道的那一刻开始,便执着信仰,不为名利所动,终生…

    查看更多

  • 弃儒从医,重兴针灸术|探索元代名医滑寿的传奇人生

    在元代,有这样一位医家,被赞为“寿医能决生死,与朱丹溪修齐名”“技艺之精不下丹溪”。寿即滑寿,朱丹溪乃金元四大家之一。滑寿能与朱丹溪齐名,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往来皆鸿儒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号撄宁生,祖籍许州襄城(今河南许昌),出生于江苏仪征…

    查看更多

  • 滑寿的个人贡献

    滑寿(公元1304-1386年间),字伯仁,号樱宁生。原籍河南许昌,先迁到江苏仪真,后迁到浙江涂姚。学儒于韩说,善文能诗,他不仅在医学上著作颇多,同时诗歌方面也是卓越非常。他有一颗立志于钻研中医学的心,从人体的内脏,精气,脉搏,阴阳,运气等等来分析人的生活,发展…

    查看更多

  • 滑寿的故事—无心为官,一生行医,悬壶济世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代医学家,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曰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

    查看更多

  • 医术卓绝的他还有着这样的文人风骨

    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元代医学家,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所至人争…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