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出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特别是对脘腹部疾病如鼓胀、肠痈、症瘕等,通过按诊则可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成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1、按诊的方法
根据按诊的目的和准备检查的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体位和手法。诊前首先需选择好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一般患者应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者取坐位时,医生可面对患者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按胸腹时,患者须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臂放在身旁。医生站在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胸腹某些部位进行按诊。在切按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患者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按诊。
按诊的手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1)触法: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患者局部皮肤,如额头、四肢及胸腹部的皮肤,以了解肌肤的凉热、润燥等情况,用于分辨病属外感还是内伤,是否汗出,以及阳气阴津之盈亏。
(2)摸法:以手指稍用力寻抚局部,如胸腹、腧穴、肿胀部位等,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有无疼痛以及肿物的形态、大小等,以辨病位及病性的虚实。
(3)按法: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程度、肿胀程度、性质等,以辨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
按诊的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地进行诊察,这里所讲先上后下是对患者诊察的整体部位而言,就病变的某一局部的按诊来说,有时是从下而上的逐步寻摸,如肝、脾按诊,寻按方向要根据病证的需要来确定。
(4)叩法:叩法亦称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音、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叩击法有直接叩击法和间接叩击法两种。
①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手指中指指尖或并拢的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的掌面轻轻地直接叩击或拍打被检查部位的检查方法。例如,对鼓胀患者可直接叩击,若叩之产生鼓音者为气鼓,产生浊音者为水鼓。将两手分别放在患者腹部两侧对称部位,用一侧手叩击,若对侧手有波动感者,为腹腔积水的表现。
②间接叩击法:是医生用左手掌平贴在患者受检部位体表,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边叩边询问患者叩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掣痛,以推测病变部位和程度。如腰部有叩击痛,除考虑局部腰椎病变外,还要考虑肾脏疾病。
医生在进行按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按诊的体位及触、摸、按、叩四种手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临诊时,必须根据不同疾病要求的诊察目的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方法。②医生举止要稳重大方,态度要严肃认真,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③注意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使患者能准确的反映病位的感觉。④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表情变化,注意对侧部位以及健康部位与疾病部位的比较,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⑤要边询问是否有压痛及疼痛程度,边通过谈话了解病情,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因紧张而出现的假象反应,保证按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按诊的临床意义
按诊为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按诊不仅可以进一步探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同时也使一些病证表现进一步客观化,它是对望、闻、问诊所获资料的补充和完善,为全面分析病情、判断疾病提供重要的指征和依据。因此至今按诊仍是临床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一环,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14375.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