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 确定依据
药物特性
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尢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
· 研究方式
通过内观观察药物为确定药物归经的可靠依据。
药物疗效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 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
· 临床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不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它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表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14381.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