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公元 618~907年)

唐朝,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诗词绘画,佛教儒学等十分兴盛,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唐朝政府重视医疗,临床医学成为主流,且日趋专科化。另外频繁地与外来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当时已有较完善的教育机构,太医署便在其中,公元 624 年唐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及药工四部组成。而医师培训后,主要会为皇帝、皇室及贵族们服务 。唐朝时期,经济、政治空前繁荣,这使得医学教育也迅速得到发展,当时的医学教育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医疗;二是药学。医学教育的发展还体现在皇室医学院的医学课程方面,医科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之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临床之内科、儿科、外科、耳鼻口齿科及拔火罐科,当时的皇家医学院需要学习的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及咒禁科,咒禁科即以法术驱邪治病,是受道教及佛教等影响的重要中国传统,反映了中医全面性的治疗手法中,精神修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期在京城还设有药园,招收青年充当学习生,学习种植及制作药材,以培养药学人材。

这个时期的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

唐太宗执政期间,公元 629 年,即太医署成立 5 年之后,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

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医学教育形式因此而并非只有"师徒相授"了。

唐朝首创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药典颁行全国。在公元 657~659 年间,唐政府命令苏敬等20位同业专家集体编撰,同时又诏令在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绘成药图。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 《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的政府药典要早多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