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Tags标签:中医共有947条记录
  • 1
    点击
    181
    病人出现腹胀,中医在治疗这一点,最容易关联到的就是气滞,气滞不通则胀,这很好理解,所以很多治疗腹胀的方子,大多数用一些行气消胀的药物,这类的药物很多,比如枳实、厚朴、木香、槟榔、陈皮等,都是很常用的来治疗腹胀。而要消除腹胀,有时候光靠行气消胀药是远远不…
    6/25/2021 6:04:16 PM 查看详情
  • 2
    点击
    78
    中医对慢性肠炎的病因认识: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辨证论治:1、湿热型治法:清热解毒、清肠利…
    6/25/2021 2:40:59 PM 查看详情
  • 3
    点击
    166
    便秘是我们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症状,轻重程度不一,大部分人不做治疗和处理,这种心态是不对的,事实上,便秘的害处很大。长期便秘会在肠道内积累很多毒素,危害健康。中医认为便秘主要分为,热结便秘,冷积便秘,气滞便秘,气虚便秘,津亏便秘。分清这几种便秘,对症治疗,…
    6/24/2021 2:48:22 PM 查看详情
  • 4
    点击
    93
    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根据起病的缓急可以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常常并发于胆囊结石后发生。由于胆道梗阻,胆道淤积造成感染,一旦起病,发展迅速。部分患者可能无胆囊结石时发病,存在发热、腹痛等临床症状,需以药物和手术相结合进行个性化治疗。中医认…
    6/24/2021 10:57:47 AM 查看详情
  • 5
    点击
    69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病机,中医从湿热蕴结、脾胃虚寒、瘀积发黄三方面来考虑。(1)湿热蕴结由于孕母内蕴湿热,传入胎儿;或婴儿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而发。正如《证治准绳》所说:“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于胎儿也。”《医宗金鉴》也说:“儿生遍体色如金,湿热熏…
    6/23/2021 5:39:33 PM 查看详情
  • 6
    点击
    83
    肝硬化在中医学中多属“症积”、“鼓胀”范畴。认为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而导致气滞、血痛、水蓄。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均可导致肝脾内伤,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失更泄,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可形成肝那脾虚。又气为血帅,气行则…
    6/23/2021 4:17:37 PM 查看详情
  • 7
    点击
    226
    阑尾炎是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发生的一种疾病,这在很大程度上跟生活习惯的不规律有很关,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着凉等等,使其患者在患病后有明显下腹部疼痛、低热等症状的伴发。那么,阑尾炎疾病在中医上是如何解释此病的呢?具体分为哪几类呢?本病应归属于中医学“肠痈…
    6/23/2021 2:15:48 PM 查看详情
  • 8
    点击
    82
    慢性肾炎为一种病程迁延进展性的疾病,水肿是慢性肾炎的一大典型临床表现,伴随水肿发生的同时,慢性肾炎病人还将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患有慢性肾炎的病人,其发病原因跟个人的体质差异、饮食习惯等诸方面有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肝肾阴亏体内炎症存在、房事不…
    6/21/2021 3:47:06 PM 查看详情
  • 9
    点击
    114
    养生小知识
    4个中医养生知识 ①保暖先暖脚:大家一定大发现了很多年轻人不论什么季节,都喜欢把脚踝露在外面,觉得这样时尚,但是却不知道这个小动作对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量较少,加上脚的脂肪层薄,导致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尤其在寒冷的冬…
    6/17/2021 1:26:16 PM 查看详情
  • 10
    点击
    119
    “我命油我不油天”,夏日控油一马当先 想要皮肤好,跟中医学这几招 炎热夏日,气温高张。仿佛在夏日跌宕起伏的蝉鸣中能听到油性皮肤人群的怨声载道。生怕一个不注意自己就成了“猪刚烈”,眼看别的小姐姐都是bulingbuling忽闪忽闪,自己却是“油光焕发、油光满面的”。…
    6/16/2021 6:23:11 PM 查看详情
  • 11
    点击
    204
    1、心绞痛《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1期报道:针刺间使、内关治疗心绞痛.取双侧间使、内关,直刺0.5~1寸,先大幅度捻转约半分钟,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5分钟捻转1次.一般针刺2分钟后疼痛逐渐减轻,5分钟左右疼痛大大缓解,7~10分钟后疼病完全消除.2、口腔咽喉病症(1)口腔…
    6/16/2021 1:53:03 PM 查看详情
  • 12
    点击
    375
    阴郄穴+后溪穴,穴位组合主治:心痛、惊悸、盗汗、疟疾、目赤、耳鸣、咽肿喉痹。一、阴郄穴阴郄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是隶属于手少阴心经的腧穴之一。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俗话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这句话的意思是指阴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液相关的疾病,…
    6/16/2021 10:32:00 AM 查看详情
  • 13
    点击
    273
    1、癫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年第6期报道:针刺阴郄、身柱穴治疗癫证(抑郁型).16岁女青年,生性内向,平日郁郁寡欢,不爱言谈。近3个月来,心情倍加抑郁,继而出现独自面壁低语,悲喜哭笑无常,且多疑善惊,饮食不思,入夜难寐。曾经西药治疗,疗效不显,且逐渐加重。由…
    6/16/2021 10:28:11 AM 查看详情
  • 14
    点击
    111
    1、消化系统病症(1)便秘《四川中医》1998年第5期报道:针药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60例.取双侧小肠俞、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位注射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液等药物;结合电针秩边、照海、昆仑、夹脊穴.结果痊愈47例,好转8例,有效率91.7%(2)溃疡性结肠炎…
    6/15/2021 4:18:38 PM 查看详情
  • 15
    点击
    125
    头面瘙痒的中医疗法及配方 ①药醋疗法:取苦参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适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时,加入苦参醋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签蘸药液外搽瘙痒处,每日2~3次,连用5~7天。 ②药酊疗法:取夜交藤、鸡血藤、乌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适量,浸泡1周…
    6/11/2021 3:01:51 PM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