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嘈杂的辨证论治

7/2/2021 4:09:27 PM发布

(一)胃热癍火

1、临床表现: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或胸闷痰多,多食善饥。或似饥非饥,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数。

2、病因病机:戗食伤胃,痰湿内留,久而生热;或肝气部结,气滞不畅,郁而化火。

3、治法:清胃泄热,和胃化痰。

4、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5、药物:姜半夏10g,陈皮5g,茯苓10g,枳实5g,竹茹10g,生姜3片,黄连10g,姜炒山栀10g,甘草5g。

6、方义:黄连、山栀、竹茹清胃泄热降逆,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和胃化痰调中。半夏、生姜辛通,黄连、山栀苦降,有调寒热、和升降之义。

7、加减:伴脘痞胸闷者,加黄芩以泄热;吞酸者,加吴蔸、白芍以止酸;兼夹食滞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8、变通法:若嘈杂、呕吐,脘腹痞满,吐涎沫清水,舌淡苔白,属痰饮兼寒者,可用茯苓饮(《外台秘要》),药用茯苓、白术、积实,陈皮、生姜、人参。上方用于胃热兼痰,本方用于胃寒有效。

32.jpg

(二)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嘈杂时作时止,得食则减,食后又嘈,口淡无味,时吐涎沫,疲倦乏力。舌淡红,脉虚缓。

2、病因病机:脾胃不足,气机不畅,扰乱中宫,饮食不化。

3、治法:益气健脾,和胃调中。

4、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碱。

5、药物: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姜半夏10g,陈皮5~10g。炙甘草5g。

6、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7、加减:食不知味者,加向蔻仁、厚朴花理气开胃;呕吐涎沫者,加吴萸、生姜止呕;脘痞者加木香、砂仁理气。

8、变通法:饥则胃痛者,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建中补虚,缓急止痛。若见脾虚嘈杂便溏者,用六神散(《三因方》),即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以益脾气、养脾阴。

33.jpg

(三)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嘈杂时作时止,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或饥而不食,食后饱胀。大便于。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胃阴不足,津液亏损。燥热内生。

3、治法:养阴和胃,生津润燥。

4、方剂: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5、药物:北沙参l0~15g,麦冬10~15g,生地10g,玉竹10g,白芍l0~15g。甘草5g。

6、方义:沙参、麦冬养阴和胃,生地、玉竹生津润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7、加减:口干舌燥者加石斛、天冬,不恩饮食者加乌梅、术瓜,大便干者加柏子仁。

8、变通法:亦可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上方以养阴生津为主,本方则以和胃降逆为主。

34.jpg

(四)肝郁血虚

1、临床表现:嘈杂脘痞,似饥非饥,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时有吞酸、吐酸,或口苦口干。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七情不和,肝气郁结,胃气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冒。

4、方剂:逍遥散(《局方》)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5、药物: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0g,白术10g,生姜3片,薄荷3g,甘草3~5g。黄连3~5g,吴萸2~3g。

6、方义: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和血养肝,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薄荷、生姜调和升降,黄连、吴萸泄肝和胃。

7、加减:口苦心烦,有火者加炒山栀泄热;胸闷胁胀。气滞者加香附理气;苔腻纳呆,有痰湿者加陈皮、苍术化痰;有食滞者,加神曲、答麦芽消食。亦即合越鞫丸(《丹溪心法》)。

8、变通法:若见营血亏虚、心脾不足之虚嘈,见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健忘,舌淡脉弱者,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既有肝郁,又有心脾不足者,可用逍遥散合归脾汤。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3238.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