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的故事——岐黄圣手,悬壶济世

9/22/2022 5:31:08 PM发布

说起岐伯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陌生,但说起《黄帝内经》就会有很多人知道了,在《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很多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展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理论和医学素养。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被称为中国的医圣。《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

 

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 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标本兼治

中医理论自岐伯而出。黄帝时期,炎帝的结绳记事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繁杂的事务,记事官仓颉发明了各种符号的文字,记在专门打磨过的石片上,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制陶器的技术。用这种方式,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得以流传。

 

《帝王世纪》:“(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在《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上古之人都能活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现在的人年半百动作就衰了,是世道不同了,还是人有什么过失所致?

 

岐伯回答:上古之人,知道养生之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

现在的人却不这样做,以酒为水,妄作为常,喝醉就行房,耗竭精气,散其真元。不能够让元气充满,不能调御自己的精神,只求及时行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黄帝问: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

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夏季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

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 将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中医理论

古人都是多才多艺术的,岐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文、擅长艺术,但是他看到百姓病苦,便立志学医。经过对伏羲八卦、神农百草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理论,他认为:五行和人体的关系深入而密切,对人体的变化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五行东方的变化,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青,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

 

五行

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阴阳在人,构成血气形体之男女;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本源和开始。”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皮肤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这是属于阳盛的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撑,夏天就不能耐受了。如阴气太过,则身体发寒,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撑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岐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果不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到了四十岁,肾气已经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阳痿,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这就是原本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两种情况的道理。

 

聪慧的人能够从表面的差异找到本质的相同,愚笨的人只能看到个体的差异找不到内在的规律,因此愚笨的人常常感到难于应对,而聪慧的人则应对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便强壮,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健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加强壮了。

 

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乐于保持恬淡的心态,有乐观愉快的旨趣,保持着宁静的生活,因此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 针灸按摩学的创始人

《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岐伯在为百姓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疾病用针刺法就可以治愈。不过要首先知道疾病的起因及病症,越早发现越容易治疗。

 

岐伯

外邪入侵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外邪刚入侵的时候就给予治疗;

技术稍差的医生,于外邪入侵已有表症的时候才治疗;

技术较差的医生,于外邪到六腑的时候才治疗;

技术更差的医生,于外邪到五脏的时候才治疗。

假如病邪进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天上的风邪,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五脏;饮食中的寒热如果非时失宜,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六腑;地下的湿气,进入到人体就会损害皮肉筋脉。

 

善于运用针刺疗法的医生,对于病变在阳经的,从阴经以诱导之;病变在阴经的,从阳经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变;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变。

 

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表面显露的症状了解身体里面的病变,观察太过或不及的病理状态,通过以上方法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行针就不会给病人造成误诊的危害。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脏腑所患何病,诊察手腕寸口处的脉象,从它的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岐伯在《黄帝内经》的言论涉及到了天门、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等知识。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络学说,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中国影响最深远的的中医典籍。现在托名岐伯而著作的医书有《黄帝岐伯按摩》《岐伯经》《岐伯炙经》等,主要介绍针灸、按摩和藏象。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097.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